瑞星卡卡安全论坛技术交流区系统软件 【转贴】3000----10000元配置大搜捕(攒机参考)转电脑报BBS

12345678   5  /  8  页   跳转

【转贴】3000----10000元配置大搜捕(攒机参考)转电脑报BBS

装机指导第三期(土豆达达)

(一)、硬盘的历史  说起硬盘的历史,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蓝色巨人IBM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IBM发明了硬盘,并且为硬盘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在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商用硬盘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却是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组成的庞然大物。而在1968年IBM公司又首次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髓是:“使用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在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制造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的时代。1999年9月7日,迈拓公司(Maxtor)_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gototop
 

(二)接口标准的发展  (1)IDE和EIDE的由来  最早的IBM PC并不带有硬盘,它的BIOS及DOS 1.0操作系统也不支持任何硬盘,因为系统的内存只有16KB,就连软驱和DOS都是可选件。后来DOS 2引入了子目录系统,并添加了对“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支持,于是一些公司开始出售供IBM PC使用的硬盘系统,这些硬盘与一块控制卡、一个独立的电源被一起装在一个外置的盒子里,并通过一条电缆与插在扩展槽中的一块适配器相连,为了使用这样的硬盘,必须从软驱启动,并加载一个专用设备驱动程序。  1983年IBM公司推出了PC/XT,虽然XT仍然使用8088 CPU,但配置却要高得多,加上了一个10MB的内置硬盘,IBM把控制卡的功能集成到一块接口控制卡上,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硬盘控制器。其接口控制卡上有一块ROM芯片,其中存有硬盘读写程序,直到基于80286处理器的PC/AT的推出,硬盘接口控制程序才被加入到了主板的BIOS中。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被称为MFM硬盘或ST-506/412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而ST-506/412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ST-506接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迈拓于1983年开发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这种接口把编解码器放在了硬盘本身之中,它的理论传输速度是ST-506的2~4倍。但由于成本比较高,九十年代后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这样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  ATA接口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数据共同开发的,他们决定使用40芯的电缆,最早的IDE硬盘大小为5英寸,容量为40MB。ATA接口从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其它老式接口。  80年代末期IBM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的20MB/in2提高数十上百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硬盘0663-E12使用了MR磁头,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直到今天,大多数硬盘仍然采用MR磁头。  人们在谈论硬盘时经常讲到PIO模式和DMA模式,它们是什么呢?目前硬盘与主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CPU执行I/O端口指令来进行数据的读写;另外,一种是不经过CPU的DMA方式。  PIO模式即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这种模式使用PC I/O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和数据。由于驱动器中有多个缓冲区,对硬盘的读写一般采用I/O串操作指令,这种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复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达到高的数据传输率是可能的。  DMA即Direct Memory Access。它表示数据不经过CPU,而直接在硬盘和内存之间传送。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内,如OS/2、Linux、Windows NT等,当磁盘传输数据时,CPU可腾出时间来做其它事情,而在DOS/Windows3.X环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数据传输完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DMA方式的意义并不大。  DMA方式有两种类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称总线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过系统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来获得总线和传输数据。而第一方DMA,则完全由接口卡上的逻辑电路来完成,当然这样就增加了总线主控接口的复杂性和成本。现在,所有较新的芯片组均支持总线主控DMA。  (2)SCSI接口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与ATA完全不同的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而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SCSI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设备,传输速率比ATA接口快得多但价格也很高,独立的总线使得它对CPU的占用率很低。最早的SCSI是于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90年代初,SCSI发展到了SCSI-2,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称Ultra SCSI, 1997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差分)传输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1998年,更高数据传输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昆腾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产品支持Ultra3 SCSI的Ultra160/m传输模式。  SCSI硬盘具备有非常优秀的传输性能。但由于大多数的主板并不内置SCSI接口,这就使得连接SCSI硬盘必须安装相应的SCSI卡,目前关于SCSI卡有三个正式标准,SCSI-1,SCSI-2和SCSI-3,以及一些中间版本,要使SCSI硬盘获得最佳性能就必须保证SCSI卡与SCSI硬盘版本一致(目前较新生产的SCSI硬盘和SCSI卡都是向前兼容的,不一定必须版本一致)。  (3)IEEE1394: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1394标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和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接口的产品,硬盘就更少了。  (3)SATA:最后让我们看看SATA接口。SATA全称是Serial ATA接口,就是串行ATA接口的意思。
gototop
 

(三)关与SATA的介绍和特点
  现在SATA可是市场上的`红人`大多数主板都已经可以支持SATA了,下面是关于SATA的介绍:

1.优点 采用SATA的存储设备配置起来要比采用并行ATA简便得多。SATA所用的电缆要比并行ATA更长、更细,后者采用又粗又短又容易断裂的电缆。另外,SATA采用7针数据连接器,而不是并行ATA的40针连接器,连接起来更方便。
  SATA还采用低电压差分信号技术,数据传输率和传送距离更远,而且信号电压从并行ATA的5伏降低到了SATA的区区0.7伏,这与低功耗和冷却的需求相一致。这不仅降低了磁盘驱动器的功耗,还缩小了开关控制器的尺寸。
  SATA采用了点对点拓扑结构,而不是普遍应用于并行ATA或SCSI技术的基于总线的架构,所以SATA可以为每个连接设备提供全部带宽,从而提高了总体性能。
  SATA的协议还向后兼容,对于软件而言是通用的,这样串行格式转换成并行格式就更方便了。
2.缺点
  首先,SATA接口需要硬件芯片的支持,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桥芯片不能直接支持的话,生产厂商便会选择第三方的芯片,比如笔者主板上的Silicon Image 3112A,这样也必然产生了一?copy;硬件性能的差异,并且驱动程序也比较繁杂。
  其次,因为SATA是新生事务,所以在使用第三方芯片支持的SATA设备安装系统会很繁琐。例如,装XP时,如果不修改XP安装源文件,使得自动加载SATA设备驱动的话,那么用户不得不使用软驱手动加载驱动,一般用户可能会觉得很不方便。
  另外,SATA现在还可以说是一个初级标准,现在和PATA速度差异还不大,以后发展还会很迅猛,就如同USB1.1发展到USB2.0一样,所以对于用户来说,购买时应该做好充分的考虑
2种SATA硬盘: 由于并行接口存在的历史过长,现在许多设备如主板还是以并行ATA支持为主,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并行接口都换为串行接口,为了代替现有的并行接口,厂家采取了一个并行向串行过渡的方法,那就是在加桥接芯片,常见的是Marvell 80i8030芯片,这把并行数据转为串行数据。这颗芯片在目前的SATA硬盘和早期的SATA主板、SATA控制卡上很常见。其主要的缺陷是对串行ATA的速度影响非常大, 峰值也只能达到70MB/s~80MB/s的传输速率,只能达到150MB/s的带宽的一半。这样的串行硬盘性能上不仅不如原生串行硬盘,由于使用了桥接的方式,可能还不如并行硬盘.
  现在市场中销售的希捷V、西部数据Raptor360GD和迈拓金钻九代串行硬盘都是采用桥接的SATA非原生硬盘,其标志为在硬盘的背面电路板上能找到Marvell 80i8030桥接芯片,而真正的原生硬盘如希捷的7200.7 Plus硬盘,采用LSI LOGIC芯片,无需经过桥接和串行到并行数据的转化,可以发挥SATA硬盘的真正优势。

gototop
 

电源选购一点通(附图):
  许多朋友在选择电脑配件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电源的选择。这也难怪,因为一来配件种类太多,不起眼的电源看起来不值得重视。二来电源除了功率外好像就没有其他差别。因此,许多用户选择电源的时候是能便宜就便宜。但是,有不少事例告诉我们,电源的好坏很多时候决定了计算机的安全与否。从各种媒体,我们也不时看到由于电源造成主板 CPU、内存和显卡等大件的烧毁。相信有了如此惨痛的经历后,你将会后悔没有选择一个好电源。

  功率的学问

  目前市场上的电源,大多标称300W的功率。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电源,标称功率几乎都是一样的。那么,难道它们真的是没有功率上的差异?这里需要说明的事,300W的功率并不是大部分电源能够达到的,其更多时候指的是峰值功率。因此,各种电源能够保证稳定输出的功率是不一定的。很多时候一些几十元的标称300W的电源,只能够提供160W左右的稳定输出,其表现在于无法负担多个光驱和硬盘的同时工作。而在这个时候,优质电源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其工作将是非常稳定的,没有死机等异常现象的发生。从另一方面讲,劣质电源带来的,将是不稳定的供电,而电压和功率的长时间偏低,对于电脑内部的主板 CPU、内存和显卡等配件来说,将是一个“慢性自杀”的过程。也许过了一段时间,这些部件就会突然“一命呜呼”了。虽然这种情况的概率不是很高,但是适用优质电源,是可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综合上述看法,选择一个好电源,可以保证电脑在大功率下的稳定工作,保证电脑的安全。

  品牌是否重要

  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电源品牌有长城和航嘉等等。它们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很长的时间内博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其产品一般价格略高一些。那么对于电源这样的产品,有没有必要选择名牌?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名牌电源的品质有保证,表现在产品质量好,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长城和航嘉等电源名牌都是第一批通过3C认证的,更是证明这些名牌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品质保证。其次,长城、航嘉等电源名牌的研发能力促使他们的产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更多附加价值的电源。比如长城电源最新推出的可换风扇电源。最后,知名品牌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满意的服务。因此,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条件下,消费者应该尽可能地选择知名品牌的电源。

gototop
 

装机指导第五期————显示器

众所周知,显示器是电脑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从价格的角度考虑,它通常占据了购机总预算的四分之一。但往往在购机的过程中,人们的目光大多集中在CPU、显卡、主板这类更新速度比较快,型号比较多的部件上,而对于显示器——这个人机交流的窗口——仅仅抱着随便’的态度。殊不知显示器的选购也是大有学问的,一台好的显示器不仅能使你更清晰的感受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电脑世界,还能使你尽可能少的受到电磁辐射的困扰,为你的健康作了保证。在讨论如何选择显示器之前,有些必要的术语还是要先说明。

  屏幕可视区域:平常说的17寸、15寸实际上指显像管的尺寸。而实际可视区域(就是屏幕)远远到不了这个尺寸。14寸的显示器可视范围往往只有12寸;15寸显示器的可视范围在13.8寸左右;17寸显示器的可视区域大多在15-16寸之间。购买显示器时挑那些可视范围大的自然合算。

   屏幕的类型:14寸的显像管多为球面显像管,屏幕中间呈球形,图像在边角上有些变形,已经被淘汰。现在大部分15、17寸显示器采用平面直角显像(FST),使得图像更加逼真。另有少量显示器用到了柱面显像管(如索尼的特丽珑Trinitron和三菱钻石珑Diamondtron)。这种显示屏幕表面呈柱面,图像看起来更具立体感,可视面积较大。再到以SONY特丽珑(为代表的柱面显像管,弧度已经越来越小,特丽珑显像管已实现了垂直方向的零弧度。但实际上依旧没有达到完完全全的平面,一眼就能看出画面的边缘有变形和扭曲。最近采用更新技术的显示器不断涌现,如LG的未来窗等,CRT显示器即将步入"纯平面"时代,无论在
物理上还是在视觉上的显示器将成为新的选购标准。

  逐行/隔行显示:显示管的电子枪扫描可分为隔行(Interlace)和逐行(non-Interlace)两种。逐行显示是顺序显示每一行。隔行显示器在低分辨率下其实也是逐行显示的,只有在分辨率增高到一定程度才改为隔行显示。在相同的刷新频率下,隔行显示的图像会比逐行显示闪烁和抖动的更为厉害。不过如今生产的显示器几乎已没有隔行的了。

        刷新频率:即屏幕刷新的速度。刷新频率越低,图像闪烁和抖动的就越厉害,眼睛疲劳得就越快。采用70Hz以上的刷新频率时才能基本消除闪烁,显示器最好稳定工作在允许的最高频率下,一般是85Hz。

  带宽:这是显示器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能够决定显示器性能的好坏。带宽决定着一台显示器可以处理的信息范围,就是指电路工作的频率范围。显示器工作频率范围在电路设计时就已定死了,主要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但高频电路的设计相对困难,成本也高且会产生辐射。高频处理能力越好,带宽能处理的频率越高,图像也更好。而每种分辨率都对应着一个最小可接受的带宽。但如果带宽小于该分辨率的可接受数值,显示出来的图像会因损失和失真而模糊不清。理论上,可接受带宽的一般公式为:

  可接受带宽=水平像素(行数)×垂直像素(列数)×刷新频率/过扫描系数(一般为0.6-0.7)。例如,解析度1024x768、刷新频率85Hz的画面,所需要带宽=1024x768x85/0.7约为97MHz,也就是说,一台合格的17寸显示器应该有100MHz的带宽。明白带宽的重要了吧。

  行频和场频:行频指水平扫描频率(Horizontal Scan Frequency),一般在50-90KHz左右;场频指垂直扫描速度(Vertical Scan Rate),即刷新频率,一般在60-100Hz左右。这两者都是越高越快越好。

  分辨率:分辨率就是构成图象的像素和。分辨率越高画面越细,字体也越小。辐射和环保:显示器在工作时产生的辐射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在环保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各类标准相继出台。EMI、MPRII、能源之星以及TCO,一个比一个严格。瑞典专家联盟(TCO)提出的TCO系列标准,逐渐演变成了现在通用的世界性标准,它不仅包括辐射和环保的多项指标,还对舒适、美观等多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通过了TCO'95标准的显示器已经不少了,飞利浦、明基、优派等多家公司的最新机型甚至满足了TCO'03极其严格的要求。

  调节方式:调节方式从早期的模拟式到现在的数码式调节可以说是越来越方便,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了。数码式调节与模拟式调节相比,对图像的控制更加精确,操作更加简便,界面也友好得多。另外可以让你存储多个应用程序的屏幕参数也是十分体贴用户的设计。因此它已经取代了模拟式调节而成为调节方式的主流。数码式调节按调节界面分主要有三种:普通数码式、屏幕菜单式和飞梭单键式。各有特色,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了解了以上几项基本的指标后,我想各位对如何选择显示器大致有个底了。再看看厂商的产品说明书就可以简单比较比较了。但买显示器光靠枯燥的数据对比肯定不行,主观的感受更加重要。

      接下来简单看看显示器的线性如何。说白了就是看看线条直不直,尤其是竖线。仔细观察屏幕左右两侧的边缘线,如果发觉不直就需要进行手工调节。若经过调节后两侧边缘线依然无法同时达到竖直,就说明此台显示器的线性不佳,显示器本身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我们测试显示器的色彩均匀程度。最方便的就是全屏打开word,在白底黑字的状态下观测屏幕的白色是否"纯",特别注意屏幕中部左右两侧。一般来讲,纯粹的白是很难实现的,或多或少会有泛黄变色的小块,分布的位置也不固定,甚至还有可能在几个不同区域呈现出不
同的颜色倾向。这类现象多发生在17、19寸上,如果变色过于明显,那肯定不是一款好显示器。
gototop
 

下面我将些介绍一些与显示器涉及的参数指标,以便于大家对显示器有个初步的认识。

1. 尺寸: 这里的尺寸是指显示器的最大可视区域,也就是代表着显示器可以显示图像的最大范围,不同的显示器,即使标称尺寸相同,它的最大可视区域也不会相同。一般来说,对于CRT显示器,一台14英寸的显示器的实际显示尺寸在12英寸左右,而一台17英寸的显示器则在15~16. 1英寸之间。对于LCD来说,它的标称尺寸就是它的最大可视尺寸。

2. 点距: 点距一般指显像管水平方向相邻同色荧光粉像素的间距,点距越小则屏幕越清晰,不过这对显示器的会聚性能也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拿14、15寸的显示器来说,粗一点的点矩,其画面感觉并不会比大尺寸的显示器来的粗糙,因此从经济与品

质两方面来考虑,0.26-0.28mm的点矩都能够接受。如果你要选购17寸显示器,点矩最好在0.27mm以下,否则画面的颗粒感会相当明显。在纯平显示器中,由于采用了栅状荫罩式显像管,因此准确的说并不存在点距这项指标,而应该是指栅距。一般来说,栅距越小,显示分辨率越高,图像越细腻。纯平显示器栅距都比较小,一般都为0.24mm,个别性能突出的甚至达到了0.20mm,不过那就要看你的腰包了…………液晶显示器并不需要考虑点矩,目前绝大部分15寸的液晶显示器的点矩不是0.297mm就是0.30mm,差异分辨不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水平点距与点距不是一个概念,水平点距为0.24mm的,点距其实是0.28mm。可不要被经销商
宣传资料上列出的各种参数搞晕了头脑。

3. 视频带宽: 这是衡量显示器综合性能的最直接的指标,它是指显示器能处理的频率范围,高宽带意味着显示器能工作在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下,使图像更清晰。彩显高频放大部分的元器件特性决定了该显示器所能达到的最高工作频率,主流显示器的带宽至少要达到80MHz以上,能上100MHz或110MHz以上则更好。理论上,视频带宽=行数*列数*刷新频率。

4. 场频和行频: 场频即垂直扫描频率(Vertical Scan Rate),也就是屏幕的刷新频率;行频即水平扫描频率(Horizontal Scan Frequency),这两者都是由视频带宽导出的。大家都知道,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一般要将显示器的垂直扫描刷新频率调整至72Hz-75Hz,好让显示器工作在逐行扫描的状态下,能够降低眼睛的负担。但是当刷新率越高的时候,耗电量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并不是刷新率越高就越好,如果从健康和经济的双重角度来考虑,85Hz是最合适的,没有必要把刷新率调的太高。其实很多CRT制造出来时都可以承受很高的垂直刷新频率,例如160Hz以上,但在显示器的规格表上却标明最高垂直刷新率只有100Hz,这是因为电子线路设计以及电子元件品质、功率等等选用的问题。降低不必要的垂直刷新
频率而让显示器用的更久的实际意义也许要远大于省电的意义。现在市场上有一种3D眼镜,它是利用了虚拟3D技术,也就是说利用两个镜片的快速切换,让两只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而产生立体感,不过要想享受这种技术可是要付出代价的,由于这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显示器的刷新率至少要达到120Hz以上,这是市场上大多数中低档显示器难以达到的,如果你可以忍受一边游戏一边做眼保健操的话,也可以去试试唠。当然如果你拥有一台刷新率可
达150Hz以上的显示器的话,那种感觉的确是一级棒的。

5. 分辨率: 分辨率就是构成一个影象的象素总和。其实分辨率与刷新率这两个指标是互相制约的,是要综合起来考虑的。一般一台15英寸的显示器可以达到1024*768的分辨率和85Hz的刷新率,而17英寸的显示器则能达到1280*1024和85Hz,甚至更高。而两者最适宜的设置则是800*600分辨率、85Hz刷新率和1024*768分辨率、85Hz刷新率。
gototop
 

6. TCO及其他标准: TCO认证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它作为世界范围内显示器环保和辐射管理的最高标准,一直备受瞩目,往往在人们眼中一台通过TCO认证的显示器就是高品质的象征。然而TCO标准到底包含些什么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太多。其实TCO是瑞典专业雇员联盟(The Swedish Confederation of Professional Employees)的简称,共划分为19个协会。由于TCO认证是由这个组织制定出来的,所以称之为TCO认证。TCO是现今对显示器来说最严格的认证,他对显示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方方面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其中包括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可用性、电磁场、能源消耗及电力火力安全等内容。TCO认证的环保要求明确规

定在显示器的原料中部的含有或最大限度的减少有害物质的存在,这些物质有: 1.占电脑比重很大的外壳塑料包装中可能含有的含溴阻燃剂,它与PCB的环境毒素有关,会导致人的体能下降; 2.广泛存在于显示屏、显像管及电容中的石墨,它主要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且在较高剂量时可导致人体中毒; 3.某些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显像层中含有镉,它同样会损害神经系统并可导致人体中毒。 现在的TCO标准共分为TCO’92、TCO’95、和TCO’99。TCO’99 TCO‘03认证是目前最全面最严格的,能通过这一认证的显示器自然能把对人体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
度,不过由于通过TCO认证要受到种种限制,这也使得显示器的生产成本上升,所以通过TCO认证的显示器的价格要高过同类产品。健康和经济,选择哪一样,可得要你自己来决定了。不过也不是说没有通过TCO认证的显示器就一定不符合标准,还有一些标准也是对电磁辐射和安全性做了规定的,如FCC电磁兼容标准,用于限制机器本身辐射的电磁波,防止干扰其他电器以及自身抗外界电磁波干扰的能力。还有瑞典的MPRⅡ低辐射安全标准,这个标准已经成为个显示器必须遵守的最低标准,如果那台显示器连这个标准也没通过的话,那就最好还是别考虑了。除了这些安全性标准以外,还有即插即用标准:VESA、DDC1/2可以为操作系统提供即插即用的安装方式。还有节能方面的标准:包括DPMS标准、EPA的能源之星(Energy Star)标准,这些都是些降低显示器功耗的标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其他还有些标准,并不常见,也不是重点,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说了那么多的参数指标,想来大家对显示器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么我们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显示器的原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显示器。 先说说CRT显示器吧: CRT就是阴极射线管的意思,它的原理其实也比较简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阴离子在高雅的作用下穿过荫罩打在发光的磷光物质上。说具体些呢,
在CRT的尾端有一个很小的合金物质,当电子打倒合金体上时会迫使合金体释放出负极性的带电离子,称为阴离子。阴离子在释放出来后即受到电流闸的管制,电流闸若允许阴离子穿越,会在闸中通过负24伏特至负40伏特的电压来控制阴离子的流量。若电流闸要关掉阴离子的流量,将会以高达负180伏特的电压将阴离子完全吸附在电极上,达到限制阴离子通过的目的。当阴离子通过电流闸后,将会经过一组聚焦线圈(某些CRT有两组甚至三组),再由第二电流闸进行加速,随后由二到四组动态聚焦电极来控制阴离子进行的路线,对阴离子射线做很小幅度的角度控制。当阴离子通过狭长的管道后,在到达屏幕之前,会由CRT外的高
压线圈控制阴离子的进行路线,让阴离子能准确无误的穿过CRT里的萌罩,打在可以发光的磷光物质上。显像管根据荫罩类型的不同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种是点矩阵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面直角,它的原理是采用三角形排列为一组,分别代表R、G、B的三束阴离子射线也以三角形排列方式在几乎同一时间经过同一组萌罩后打在磷光物质上,优点是聚焦准确、生产步骤简单、结构坚固。市场上大多数低档显示器都是采用这种传统显像管;另一种是光栅式,也就是柱面显像管,这类显像管以SONY的特丽珑(Trinitron)和三菱的钻石珑(Diamondtron)为代表,它的原理是以一条条光栅条来让阴离子射线通过,代表R、G、B的三束阴离子射线也是并排前进的,这类显像管的优点是色彩艳丽纯净,图象的明暗度和对比度较佳;还有一种就是比较特殊的纯平显像管,其代表产品有最先推出纯平显示器的LG公司所独创的采用内外表面均为平面设计的LG Flatron显像管,这种显像管虽然实现了真正的纯平,但由于外层玻璃对光线的折射会给使用者带来较明显的凹凸感。还有内表面采用柱面设计的SONY公司的FD Trinitron(Flat Display Trinitron)和三菱公司的Diamondtron NF显像管,这类显像管的设计比较好的弥补了显像管玻璃表面的光线折射,从而减轻了那种凹凸感觉,获得了更好的纯平效果。另外三星(Samsung)公司开发的内表面为球面的DynaFlat纯平显像管也取得
了不错的效果。
gototop
 

至于LCD,由于和CRT显示器有所不同,所以在介绍它的原理之前还有一些CRT显示器所

不具有的参数需要先说明一下:

  1.可视角度:由于偏光镜头光的角度有限,LCD无法如CRT显示器那样全方位的观察到正确的光线,当你从可视角度之外来看显示器时,你会发现颜色突变或根本看不清屏幕上的图形。在购买时应该尽量买可视角度大的,有一些显示器拥有90度旋转功能,这时水平观看角度和垂直观看角度会调转,这在购买中也应注意。大多数厂商标称的观看角度并没有完全按照VESA公布的测试标准,有些以观看方位作为标准,有些以观看清晰度为标准,还有的以对比度为标准,所以在选择时还是信奉眼见为实的标准为妙,那些技术参数只能作为参考。

  2.坏像素:LCD屏幕上有成千上万的晶体管,很难保证在那么多的晶体管中没有损坏的,虽然损坏的像素是修复的,不过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因此,各厂商也有自己的标准,一般来说有3~5个坏像素都是属于正常范围的。但如果坏像素超过了这个范围,你就该考虑一下这台显示器的品质问题了。

  3.对比度和亮度:这两项指标在CRT显示器中并不能很明显的体现出来,这对于CRT显示器来说基本上不成为问题,但对于LCD来说就比较重要了。由于LCD采用背光式显示,物理上无法完全阻碍光线的发出,所以你会发现它的屏幕很白。良好的对比度和亮度会使LCD的显示更加清晰。

  4.响应时间:由于液晶的响应时间有限,它不可能像CRT显示器那样播放那些高要求的视频,只能满足一般的视频回放。现在一般比较好的LCD响应时间达到12毫秒,远及不上CRT显示器一毫秒的响应时间,所以那些游戏发烧友就别指望像Quake3这种高帧数的游戏能在LCD上有完美的表现。

  5.色彩数量:在这方面LCD也不是CRT显示器的对手,我们知道CRT显示器在强大的显卡的作用下,支持32位真色彩已是轻而易举得事,而模拟式的LCD由于要经过A/D转换,会在这一阶段中丢失一部分颜色信号,因此在模拟式中只能达到18位高彩,要想享受真彩的感觉,就非得数字式不可,不过专业级的数字显示器也会给你带来专业级的价钱哦!

  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技术指标来说,很多朋友可能会感到很奇怪,LCD有什么好的,全都不如CRT显示器,为什么价钱还那么贵。其实LCD所有的优势和劣势都是由于运用了液晶这种物质作为而材料产生的。液晶这种物质非常神奇,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加热时会变成透明的液体状态,冷却时有会结晶成混浊的固体。LCD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以主动发光或背光来表现图像。由于采用了液晶这一特殊的材料,也就表现出了许多CRT显示器所不具有的特性,例如LCD具有高亮度,不会产生聚焦错误,有几乎完美的聚焦质量,这些都是CRT显示器所不具备的。还有LCD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平面,不会产生失真现象,而目前最优秀的CRT以有一定的弧度。还有更重要的是LCD不会产生辐射,只有及少的电磁干扰,这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的保证。另外处于经济实用方面考虑,LCD的能源消耗非常小,只有25~40W,是普通CRT显示器的一半还不到,轻巧的外观也是众多人选择它的理由。至于孰优孰劣,看了上面的比较后你心里也该有个底了吧。

gototop
 

那么最后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显示器的选购问题,其实在上文的介绍中我也多多少少涉及到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也就让大家在选择时有了个比较周全的概念。首先,选购要讲究策略和心态。就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有不少消费者在购买电脑时,往往先考虑CPU、主板、显卡等配件,最后再考虑到显示器。即使考虑到了也挑最便宜的低档显示器,这类产品的表现当然不会令人满意,不仅显示效果不好,有不少低档显示器的辐射也比较厉害,对健康有害。要知道,显示器是电脑中最保值的配件之一,由于它的技术更新换代比较慢,所以不容易被淘汰,是最值得一次到位的产品。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而盲目投资,一味的追求最新的,最好的,最大的。买之前先给自己定一个位,我是拿电脑干什么的,普通家用就选一般普及型的;图形设计的,就选择中高档的柱面或纯平的显示器;而公司商用的话,则可以考虑LCD的。不过如果你是大款,对钱不在乎,拿我就没话可说了…………当然在选购时也应适当的考虑一下品牌因素,毕竟名家的产品都是有一定的保证的。例如SONY原厂显示器的价格要高出同类产品不少。这是因为原厂设计了七道防护线路,而有些使用同级显象管的厂商只设计了一道防护线路。为了显象管有非常稳定的画质,原厂在电源供应电路的设计和用料上非常下工夫,而有些生产采用同级显象管显示器的厂商,对电源供应电路元件的老化而造成显示图象的不稳定。原厂显示器为了不砸自己的招牌,用A级元件制造是很常见的,而在国内生产的第三方品牌在用料上就没有那么严格,因而效果也不能比。另外,原厂在卖显象管给其他厂商时有所保留是不卖原厂线路的,制造厂商得自己设计显示器的线路,虽然显象管的特性手册原厂一定会给,但制造厂商未必能彻底表现该显象管的特色,所以SONY公司的一些专利技术在组装机器上根本得不到体现。所以同样是采用SONY特丽珑显象管制造的显示器,当SONY原厂显示器与其他显示器摆在一起的时候,显示效果的差异就连外行的人也能用肉眼分辨出来。另外,在选购显示器时认清一些具体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点距阿,刷新率啊,质量认证啊等等,这些在前文中已经明确提出,在此也就不重复了。最后要大家记住的是四个字“眼见为实”,先看外观,看看有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有没有划痕这些东西。看看时不是具有单键飞梭的控制功能,操作是否方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看它的显示效果,是不是达到了它说明树上所达到的标准,显示有没有重影,变形,抖动这些现象发生,色彩是否均匀,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总之,买显示器要有一种直观的感觉,任凭它的说明书写的多好,经销商吹得怎么天花乱坠通不过你眼睛的考察,也就是不合格。有了这些经验,相信大家也就能挑选出一台比较满意的显示器了吧。哦,还有,别忘了,售后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啊。

gototop
 

第6期扫盲班专题--刻录盘的选购

现在随着这刻录机的普及。市场上对刻录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正因为这样,市场上的刻录盘也是鱼龙混杂,让大家无从下手。所以本期就是教大家怎样选购刻录盘了。

买刻录盘时主要要注意下面几点

基本上来说,刻录光盘的基础科技是建立在化学染料上的;染料的好坏对数据储存的可靠性与时间有很大影响。大家通俗的都按颜色来给它们分类:“绿盘”、“蓝盘”、“黄金盘”、“白金盘”等等,因此就先来介绍关于染料的知识吧。

Cyanine (绿盘)(花菁染料的化学式)


这是由太阳诱电(Taiyo Yuden)和MITSUBISHI(三菱)等公司所倡导生产的,因为在价格上较其他两种盘片有优势,所以在市场上非常普遍。其材质非常怕强光,是属于感光性材料,因此在制造CD-R时必须加入合成适当的铁金属以降低对光的感应能力,一旦完成CD-R刻录盘的制作后,只有刻录机的高功率激光才能改变它的性质,可以接受较广泛的激光读取范围,兼容性比较好,俗称绿盘。

Phthalocyanine(白金盘、黄金盘) (钛菁染料的化学式)


因为染料呈淡黄色,所以被称作金盘。比起Cyanine来,Phthalocyanine材质有更好的抗光性,能延长存放资料的时间,据称可超过100年以上。但其成本太高,所以价钱也很高,后来为了降低成本,搭配低价银材质作为反射层,性能两者是没区别的,现在已经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白金盘与黄金盘其实是一种染料,不过因为反射层是银的话,看上去颜色浅就称为“白金盘”;如果反射层是黄金的话,盘片看上去是金色,就称为“黄金盘”。

Azo(蓝盘)(偶氮染料的化学式)


是三菱化学公司(Mitsubishi Chemical) 发明的新的偶氮Azo染料,新的金属化Azo有机染料与银材质作为反射层作用,显现的颜色就是深蓝色,这就是“蓝盘”名字的由来。早期的盘只能以低倍速进行刻录,后来虽有改观,但始终不能在48X速以上刻录。

总的来说,不是特殊用途,还是选择Phthalocyanine钛菁染料的“白金”盘比较实在,支持高速刻录,关键是价格便宜,品质又可靠。


接下来就是关于盘片的知识了

光盘结构主要分为5层



第1层是盘基层,这一层最厚,一般是PC(polycarbonate)塑料制成。但PC塑料也分很多档次,大厂当然是用的最好的,整张基板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且张力强劲,即使在高温、高湿情况下也不易变形,有效避免了数据损毁。而杂牌的就有可能用劣质的了,那样的话,最坏的情况就是连你的刻录机也一起报废。

第2层是染料层(dye),这一层肩负着记录数据的重要职责,不允许有一点问题。根据技术不同,染料使用也不同,染料具体的分类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所以不再多说,这一层也是很重要的一层。

第3层是反射层,目前CD-R盘片基本上都是用银代替黄金来制造的。两种材质的效果其实是一致的,不要盲目的追求什么“黄金盘”

第4层是保护层(Lacquer),这层很重要,也是牌子货与山寨厂的重要区别。主要是由一种专门的胶质组成,目的是防止染料层与反射层被氧化,另外还要抵抗紫外线与磨损的侵蚀。单凭看是看不出好坏的,有些小厂为了降低成本,在这里偷工减料,造成了盘长时间后可能再也读不了。某些名牌的刻录盘采用抗UV保护膜,能有效抵御自然光中的紫外线及各式环境变化,防止盘片变质;即便使用频繁,也不必担心资料丢失。

第5层是印刷层,这一层也马虎不得。光盘不同于其它产品,其结构比较精密,而且都比较单薄;而市面上很多油墨对于盘基是有一定弱腐蚀性的,如果错用了这些油墨,负面效应会在一年半载逐渐显现出来。

注意盘片的品牌

由于制造刻录盘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所以有很多小厂都能生产。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杂牌满天飞的原因。所以我也就劝大家不要为了几毛钱,却买了劣质的盘。目前国内几家不错的品牌:清华同方、BENQ、徕德和麦克赛尔、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三菱)、PLASMON(大自然)、Nan Ya(南亚)、PHILIPS(飞利浦)等等。

看盘的外观

买刻录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盘体是否有“硬伤”。这里所说的“硬伤”包括盘片刻录面是否有明显缺陷,背面印漆内是否夹杂灰尘或者色泽非正常的深浅不一,光盘表面是否有明显的划伤或者硬伤,如果盘片刻录面有明显缺陷,比如杂质、气泡等。要是有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刻录不成功,缩短刻录机的寿命等。

然后就是看包装了

即使盘片在出厂时质量差不多,但在运送及封装途中不同厂商渠道的不同也将导致盘片质量的不同。盘片是否有包装、包装中经过了什么环节及包装的质量如何,都将成为影响DVD刻录盘片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包装好的盒装片可以防尘、不易刮伤,因此可保证刻录品质,易于长久保存,散装片虽然价格便宜但因不易保存,故较难保证刻录质量,数据也难保存长久。

最后是识别盘片真假的方法

1.看环码

虽然刻录盘的品牌有很多,但是主要的碟片生产厂家也就那么二三十家而已,其他的品牌都是在盘上印刷上自己的图案,形成自己的品牌。所以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买来的刻录盘到底是谁生产的,那么我们就能大致了解它的好坏。


gototop
 
12345678   5  /  8  页   跳转
页面顶部
Powered by Discuz!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