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布制品“鸮”
鸮俗称“猫头鹰”、“夜猫子”。虽然从科学角度它被划分在益鸟范畴,不知为什么,中国人总认为它是不吉利的禽类。这次我们来到芮城考察,从当地博物馆收集的民间艺术品中,发现了一对鸮的布制品。它的造型很突出:猫头鹰的头,身体像虎又像鱼,足如兽爪又像鸟爪,说是本地农村妇女制作的,问为什么做它,回答是“好看”。
恰恰在陕西华县太平庄,曾出土一件极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鸮陶罐。那么,在中国悠久历史上,鸮到底是处于什么位置呢?同时它又与山西芮城民间的布制品鸮有什么联系呢?
由于我们带着对的疑问,一路上必然处处注意有关在民间艺术中的蛛丝马迹。在河南郑州市博物馆里,竟发现从商代到汉代,鸮形的铜、石与陶制的器皿,在河南一带出土不下三四件,真令人惊讶。在山东长山群岛上的博物馆中,也有西汉时代的鸮出土。这难道还不能证实,我国历史上人们对鸮的推崇吗?鸮肯定是作为吉祥物和神鸟被爱戴着。《辞海》中对鸮的解释为威严凶猛的象征,商周时期常以鸮形做尊。说白了,就是镇邪的神鸟;而鸮在苗族中又是以雷公神被崇拜和表现着。
后来,我们在陕北也发现猫头鹰剪纸。在山西新绛县著名的剪纸能手苏兰花的作品中,也有喜花猫头鹰剪纸:一个双喜字剪在猫头鹰的胸前,十分明显是以吉祥喜庆纹样出现的。当然并不排除有辟邪之意。这样看来,芮城的布制品鸮是民间作为保护生命的神灵而制作的,它的功能与布老虎等象征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