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
在北京西郊湖南公墓的一座土坟前,立着一块薄薄的青石墓碑,上面镌刻着:陈少梅,1909-1954。
陈少梅,湖南衡山人,名云彰,字少梅,别署升湖。幼承庭训,垂髫时即习诗文书画。乃父陈嘉言先生为湘省名士,光绪乙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晚年归故里,主持衡阳书院(船山学社),曾支持何叔衡、毛**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少梅画品高标古雅、傥然不群,概得于家风。1925年知遇于清末民初画坛巨擘金北楼,为金关门弟子,并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因年龄最小而画品最高,为会中名流耆宿誉为"神童"。金北楼更称其"前程无限",为其取号"升湖"。次年,入名噪一时的"湖社"。1930年,少梅画作参加比利时建国百年纪念国际博览会,荣膺银奖,斯年21岁。同年,主持湖社天津分会。
少梅善写古今人物,融周臣、唐寅、仇英、戴进、吴伟、张路诸家笔法,工谨与豪壮相兼,而自出机杼。其山水画颇具宋人风范,承郭熙、李成、马远、夏圭诸家笔墨,兼融明代"浙派"与"吴派"之长,下笔沉着爽利,其金碧、青绿、浅绛、水墨等品类山水皆工,尤以青绿山水最见精神。
惜乎少梅英年早逝,每令知者扼腕,诚如江淹所叹"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斯《二十四孝图》,乃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陈少梅绘《二十四孝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孝道被当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而陈少梅先生却在1950年冬天,应朋友之约,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册页,使宣扬孝道的《二十四孝图》出现了具有高超艺术水平的新画本。这样内容的画本,产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又是由大家精绘,可谓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陈少梅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抛弃,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这就是他绘制《二十四孝图》的思想基础。《二十四孝图》又是陈少梅先生以传统画题为题材的最后的画作,1964年,终因积劳成疾,猝然辞世。
陈少梅的其他作品有《江南春》、《浴牛图》、《丛林远岭》、《小姑山》、《颐和园谐趣园》等。所绘《二十四孝图》册页,当年被人带至台湾,今年初又从台湾辗转流传到香港,历经半个多世纪,终于被在京的收藏家购回,使我们得睹这一珍品。
附件:
508004200669018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