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星卡卡安全论坛技术交流区硬件交流 【经验分享】购机玩机完全手册

12   1  /  2  页   跳转

【经验分享】购机玩机完全手册

【经验分享】购机玩机完全手册

一.CPU篇

0.总说
      CPU,全称为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文意思就是中央处理器!CPU是电脑的中枢系统,所有待处理的数据都必须经过CPU进行计算,类似于大脑的思考能力!因此,CPU的速度对系统的整体速度影响最大,甚至有人说,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就是CPU的发展历史,在过去,CPU的性能甚至就等于整机的性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某些配件已经开始拥有一定的处理能力,用于减轻CPU的负担,但CPU的核心地位仍然不可动摇!目前我们最常见的家用CPU主要由Intel与AMD两家公司生产,产品从低端到高端也都丰富多样!一般来说,越高端的产品,性能越强,但价格也相对越高!

1.盒装与散装
      原装的盒装CPU,是Intel或AMD公司通过正式渠道发售的CPU,里面附带一个原装的风扇,还有一个贴纸(高端U就贴出来吧,低端那些就免了,呵呵),质保3年,原装的风扇虽然转速不高,但噪音低,质量好,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足以给CPU散热了!但盒装的不一定是原装的,有些商家会把散装U加个假冒的“原装”风扇,装在盒子里,也当是原装出售,这些就是所谓的假盒装了!这种假盒装一般比原装的便宜,而且大多只保1年(目前假盒装很风行,里面附带的假“原装风扇”质量也不太好)!
      至于散装CPU,大多是通过OEM厂商,或其他非正式渠道流出,一般只有一个CPU,其他什么都没有(包括包装),价格相对便宜,质量与原装CPU并无多大分别!(正常使用下的CPU是很难坏的,除非加压超频或系统供电不稳)由于制造CPU需要很高的工艺,不是一般的山寨厂能做出来,所以所谓的假CPU并不是真的假货,而是通过对低频CPU的改造,强制超频为高频CPU,再打磨CPU的表面参数,质量与稳定性都不能得到保证!(目前的U已经很难改了,所以散装U也已经很少假货)
      因此,买盒装还是散装,要看个人需要!一般的用户,还是建议买原装盒装的CPU,这样才能有足够的保障!

2.接口类型
      接口类型决定了CPU能使用什么主板,但并不是说同种接口的CPU与主板就一定能使用,这要看CPU的类型与主板所用的芯片组,主板对CPU的详细支持情况等,可上主板生产厂商网页查看!在Socket7之前,Intel与AMD是使用同一种接口的!这里只说之后推出的接口类型!
      Intel在Socket7之后推出了独立版权的Slot1接口,适用于奔腾2,早期的赛扬,早期的奔腾3,在同一时期还有很有名的Socket370,可使用赛扬A,新核心的奔腾3(就是很有名的铜矿),赛扬2,赛扬3(很有名的图拉丁),还有很少见的图拉丁奔腾3,顺便说一句,当时有2种转换卡,一种是可以把Socket370的CPU转为Slot1,一种是使旧的Socket370主板能支持赛扬3的Socket370转Socket370转换卡;之后推出的Socket423可以说是一种过渡性的产品,只有最早期的奔腾4才使用,Socket478推出后就绝迹了;Socket478是早期奔腾4,赛扬4,赛扬D所使用的主要接口类型,目前还很常见;Intel最新的CPU接口类型是LGA775,支持使用后期的各种奔腾4,64位赛扬D,双核的奔腾D和目前性能最强的双核酷睿2处理器,是目前最主流的接口类型!
      说完Intel,转回来再说AMD吧,在Socket7之后,AMD也推出了独立版权的SlotA,只能使用当时最早期的K7处理器,所以不是很流行;在这之后,AMD也推出了后来很有名的SocketA(Socket462)了,SocketA造就了AMD的一批明星处理器(都是K7架构),包括雷鸟,毒龙,AthlonXP(著名的BT,巴顿核心也就是AthlonXP系列的),和最早期的闪龙处理器!在SocketA已经走过黄金时代之后,AMD一举推出两个接班人,就是高端的Socket939和低端的Socket754,Socket939主要支持当时的K8核心Athlon64,而Socket754则主要支持入门级的Sempron,也支持少数的Athlon64;所谓二分归一统,不久,Socket AM2就取代了这2个兄弟了,Socket AM2是AMD目前最新,也是最流行的接口类型,下至Sempron,中有Athlon64,上至双核的Athlon 64 X2,Socket AM2平台高低同吃,大有一展当年SocketA风采的气势!
      其实不同的CPU接口对系统的性能并没有多大影响,只是考虑到以后对CPU的升级,主板对其他设备的支持等等情况,应该选购目前最主流的接口!

3.二级缓存
      CPU的二级缓存非常重要,主要用于存放最近处理的进程数据和即将调用的数据,是CPU处理数据的缓冲站,避免了CPU频繁与内存交换数据!因此,二级缓存容量越大,速度越快,越能提高CPU的使用效率,提高处理速度!
      早期的CPU内并无集成二级缓存,而是集成于主板上,因此速度很低;后来使用Slot架构的CPU内集成了二级缓存,但由于不是集成于核心中,因此速度也只有CPU速度的一半;其实将二级缓存集成于核心内的CPU很早就有了,当年为DIYer们所疯狂的超频王赛扬A300,虽然只有128K二级缓存,但就已经是集成于核心内的全速二级缓存了,当然,目前还在销售的所有CPU都100%已经集成全速的二级缓存了(二手除外)!
      赛扬系列的出生,标志着CPU生产厂商以二级缓存的高低来分辨产品的高低端的时代正式开始!无论是过去还是目前,同一核心的CPU,就有高端和低端之分,往往最主要的分别就是二级缓存的高低!早期的赛扬是无缓存的,后来的赛扬A和赛扬2就有128K的二级缓存,赛扬3有256K,赛扬4只有128K,赛扬D大多只有256K,但最新的赛扬D352却是有512K的!高端的奔腾系列中,奔腾2和早期的奔腾3是半速的512K,后来的奔腾3是全速的256K(铜矿)和512K(图拉丁),奔腾4从最小的256K到2048K均有,而双核的奔腾D有1024*2和2048*2两种,之所以X2,是因为两个核心的二级缓存是完全独立的;而目前最新的双核酷睿2使用的二级缓存有2M和4M两种,因为酷睿2的二级缓存是共享式的,所以并没有X2!
      AMD方面,产品的高低端是从毒龙的出生开始的!毒龙的二级缓存只有64K,而当时的高端雷鸟是有256K的!到后来的AthlonXP,也有256K和512K两种;目前主流的低端Sempron一般有128K和256K两种,而高端的Athlon64也有512和1024两种,至于双核的Athlon 64 X2也是有2*256和和2*512两种的!
      二级缓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特别是奔腾,赛扬系列,对二级缓存的依赖特别大!但是,更高的缓存意味着更高的价格,因此,选购多大的二级缓存,要看自己的需要和预算资金了!

4.主频,倍频,外频,前端总线
      CPU的主频,就是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虽然与CPU的运行速度有一定关系,但在不同的CPU之间,却不是主频越高,速度越快的,只有在相同核心,其他参数条件相同,只有倍频不同的情况下,主频越高,速度才是越快!所以在不同核心,或其他参数不一样的CPU之间,对比主频高低是没有意义的!自从AthlonXP与奔腾4诞生之日起,以主频论速度的CPU时代就已经完全过去了!(其实单以主频论速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不正确的)
      CPU的倍频,也就是倍频系数,其主要作为决定主频的一个参数而存在,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最早期的CPU并没有倍频的概念,CPU的主频就是外频,但随着CPU的高速发展,短短几年间,CPU主频从几MHz发展到几GHz,自然就产生出了倍频的概念,倍频通常从最低的1.5,以0.5的幅度跳跃,理论上可以至无限大!总的来说,外频X倍频=主频!
      CPU的外频,实际上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准频率(一般是33.3的倍数),大多数的频率都是在外频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倍数来实现的,这个倍数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其实倍频就是这种倍数)!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发展需求,外频也从66.6,100,133……一路发展过来了!早期的内存其实也是运行于外频之上的,但随着计算机的不断进步,内存的运行频率也已经独立开来了!
      CPU的前端总线,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通常用FSB来表示!一般的CPU需要通过北桥芯片对内存进行读写,因此CPU的前端总线速度对系统的整体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很大!以前CPU的前端总线速度就是外频,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前端总线频率也能成为外频的倍数了!由于CPU-北桥-内存,因此前端总线速度需要北桥的支持和内存的配合,才能充分发挥CPU的性能!(AMD由K8处理器开始,将内存控制器集成于CPU内,因此不需要通过北桥,直接可对内存进行读写,前端总线的概念也就变成CPU对内存的总线速度了)
      无疑,在同一系列的产品中,更高的主频的确能带来更高的性能,但在不同系列产品中的对比,却是无意义的!另外,倍频与外频只是一个参数,对系统性能并无影响!前端总线速度当然越高越好,但也不需要太过注重,而且也需注意主板北桥芯片的支持与内存速度的配搭!

[用户系统信息]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SV1; TencentTraveler )
最后编辑2007-08-20 16:30:29.780000000
分享到:
gototop
 

5.生产工艺,核心电压,扩展指令集,其他特殊功能
      生产工艺,就是制作CPU过程中,进行加工各种电路和电子元件,制造导线连接各个元器件的工艺,也就是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通常其生产的精度以微米(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来表示!精度越高,生产工艺越先进,在同样的材料中可以制造更多的电子元件,连接线也越细,提高CPU的集成度,CPU的功耗也越小,器件性能得到提高!芯片制造工艺在1995年以后,从0.5微米,一路发展到现在最先进的0.065微米,目前在一个CPU内封装多个核心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核心电压,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虽然CPU主频在不断上升,但工作所需的电压却是不断降低的!由于CPU集成度相当高,绝对稳定的工作电压对CPU尤其重要!
      扩展指令集是对CPU的X86指令集进行补充与扩展,能对多媒体,Interent,3D图像等数据的处理作出优化,但需要软件的支持才能实现!目前常见的扩展指令集有Intel的MMX,SSE,SSE2,SSE3,SSSE3,AMD的3D NOW!和增强3DNOW!等!虽然很多软件都能支持这些指令集,但由于当前CPU的运行速度已经大大提高,使用扩展指令集对CPU性能的提升已经显得不太明显了!
      HyperTransport总线技术,也就是HyperTransport双向传输总线技术,是一种为主板上的集成电路互连而设计的端到端总线技术,它可以在内存控制器、磁盘控制器以及PCI总线控制器之间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带宽!由AMD公司所提出,普遍使用于当前的K8结构处理器中,相对于过去的PCI总线设计而言,Hyper Transport技术从根本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Hyper-Threading(超线程),HT技术就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单个处理器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从而兼容多线程操作系统和软件并提高处理器的性能!在同一时间里,应用程序可以使用芯片的不同部分,使芯片同时进行多线程处理!超线程技术需要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支持,当在支持多处理器的Windows XP或Linux等操作系统下同时运行多个不同的软件程序可以获得更高的运行效率!Intel曾推出过支持HT技术的奔腾处理器,但随着多核心技术的日益成熟,HT也已开始退出市场了!
      TDP技术,奔腾D中使用的降低CPU功耗的节能技术!
      64位,就是令CPU一次可以运行64bit数据的技术!最早由AMD于Athlon 64中使用,后来AMD,Intel全线产品都推出支持64位的处理器,因此目前主流的CPU中,也都支持这项技术!虽然需要操作系统,软件的支持,而且目前大多数操作系统和软件都是32位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64位终会有普及的一日!
      双核心,即是基于单个半导体的一个处理器上拥有两个一样功能的处理器核心的技术!双核心技术的引入是提高处理器性能的有效方法,因为处理器实际性能是处理器在每个时钟周期内所能处理器指令数的总量,因此增加一个内核,处理器每个时钟周期内可执行的单元数将增加一倍,这对于同时运行2个以上的程序,性能提升尤为明显!双核心技术是Intel最早于奔腾D上使用的技术,后来AMD的Athlon 64 X2,Intle的酷睿2处理器也使用了双核!多核心技术是未来CPU发展的方向,相信不用多久,基于多核心的CPU将完全占领市场!
      生产工艺的精度和CPU的核心电压虽然对系统性能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更精良的生产工艺和更低的核心电压意味着系统的发热量越少,功耗越低(相对同系列CPU来说)!因此在同类型的CPU中,应选购工艺相对精良,核心电压相对较低的产品,但也无需强求!至于CPU的扩展指令集,HyperTransport总线技术,超线程,TDP等技术来说,有固然好,但无也无多大所谓,并不会对系统性能有太大影响!64位技术目前已经普及,从高端都低端都有一系列产品!至于双核心产品,对于经常同时运行多任务的用户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但由于价格昂贵,值不值得购买,就要看个人的看法了!

6.关于超频
      超频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这里暂不讨论该不该超频,而只研究超频的好处,坏处,怎么超,哪些CPU会特别好超!首先,超频的意思就是将CPU强行运行于超越其默认的标准主频下的频率!由于CPU制作过程中需要根据CPU的发热量,最高频率承受度等各项因数制定标准频率,为保证CPU的稳定性,在制定标准频率时,往往会选择比其能运行的最高频率稍低,因此,CPU都有一定的超频空间!
      超频的好处不用多说,谁也明白同一CPU,主频越高,速度越快的道理!但超频也存在不少坏处,首先对于CPU本身,由于超越了其本身的运行频率,短时间内可能没什么变化,但长期运行的话有可能会令CPU内部出现“电子迁移”现象,导致CPU稳定性,寿命下降;另外,不正确或太勉强的超频也可能导致主板以及接在主板上的其他配件瞬间暴毙,特别是大大提升CPU的核心电压,不但会加速缩短CPU的寿命,更有可能烧毁CPU;而主板长期运行于非标准外频下也容易使主板,接在主板上的配件的寿命大大缩短!而不稳定的超频会导致系统经常出错,死机,自动重启,甚至损坏系统,硬盘等等!
      上面说倍频的时候已经说过了,CPU的主频=外频X倍频,也就是说,提高CPU的默认倍频或外频就能达到超频的目的了!很早以前的CPU倍频是可以调节的,只要轻轻调高,就能达到超频的目的,而且不会影响到其他设备,但不久后CPU生产厂商就将倍频固定下来,不能调节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锁频!那么剩下的方法就是调节外频了,由上面对外频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提升外频,不只是CPU,主板上的其他设备都将受到影响!因此,人们通常会尽量将外频提高到一个对系统不会或影响很小的频率下,也就是标准外频了(如100,133等)!虽然这些都是关于超频最基本的常识,但却并没有多少个CPU能稳定运行于标准频率下,这时往往就会通过微量提升核心电压,加强CPU散热效果等各种手段,来令CPU能尽量稳定运行于标准频率下!目前好多主板都会针对超频来作出优化,以提高超频的成功率,稳定性,降低超频对主板和其他设备的影响!因此,超频也变得相对简单,风险也更低了!
      那么,哪些CPU会特别好超,适合超频呢?其实这并没有一个定论,但根据历史以来的经验和理论上的思考,也可总结出特别好超的CPU的一些特点:1.同一系列的CPU,频率越低,超频能力越强;2.同一系列的CPU中,更精良的制作工艺,超频潜力越大;3.低发热量的CPU比高发热量的CPU好超!其实除了这些常规因数外,影响超频能力还有很多不固定的因数,例如出现某一批产品无原因的特别好超,又或者纯粹凭运气!当然,主板等其他外部因数就不讨论了,只讨论CPU的直接因数!
      对于超频,我个人并没有多少意见,随着科技的进步,超频的风险已经降低很多了!但还是想提醒一下,千万不能盲目的,不计后果的超频,而且不稳定的超频是绝对不能超的!什么叫做完美的超频?就是超频后系统速度确实得到提高,系统能长期绝对稳定地运行于炎热的天气下,不影响其他任何配件的运作,这样才能说是成功的超频!
gototop
 

二.主板篇

0.总说
    主板,又称主机板,英文名为Main Board,是安装在主机机箱内的一块方形电路板,上面安装有电脑的主要电路系统。主板上一般具有主控制芯片组、BIOS芯片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指示灯接口、直流电源供电接口、系统开关接口以及各种扩充类型插槽接口等元件。主板的职能相当与人的血管和神经网络,不但负责传输经过滤后的直流电到系统各个部件上,还负责外部设备与CPU之间的信息传递!由于主板职能的特殊性,主板的类型和档次直接决定着整个系统的类型和档次,主板的稳定运行是保证整机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系统能使用什么CPU,能支持什么内存,能扩展什么外部设备,都是由主板所决定的!

1.芯片组
    如果说CPU的类型决定了整机的总体性能水平的话,那毫无疑问,主板的芯片组就决定了主板的总体性能水平与对系统设备的支持情况!一般来说,一块主板有两个主芯片,分别为北桥和南桥,当然也有南北桥二合一的主芯片了!无论是单芯片还是双芯片,我们都统称为芯片组!
    北桥负责与CPU的联系和对内存进行控制(由于目前AMD的CPU都集成了内存控制器,故支持AMD CPU的主芯片都不需要控制内存,以下提到与内存相关的术语都不适用于支持目前AMD CPU的主芯片)。作用是在CPU与PCI总线、内存、AGP总线、PCI-E总线等和CPU L2高速缓存之间建立通信接口。北桥芯片还提供对CPU类型,主频,前端总线;内存的类型,支持的最大容量,PCI/AGP/PCI-E插槽等设备的支持。整合显示型芯片组的北桥芯片还集成了显示核心。由于北桥与CPU的通信最密切,故通常北桥芯片都会离CPU比较近!北桥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又称为主桥。而芯片组通常也会以北桥的芯片型号来命名!
    南桥芯片负责与I/O总线之间的通信,如PCI总线、IDE、SATA、RAID、USB、IEEE1394、网络适配器、音频控制器、PS/2接口、COM口、LPT口、实时时钟控制器、高级电源管理等等!虽然南桥对系统速度性能无太大影响,但却对系统的对外支持性与扩展性有很大关系!不同的南桥芯片对设备提供的支持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越新的南桥芯片对新设备的支持度越好,但也可能会对某些很少用到的接口总线不再提供支持!南桥也是主板芯片组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位于主板上离北桥较远的下方,这是考虑到它所连接的总线较多,放于下方有利于布线。南桥一般不与CPU直接相连,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与北桥相连!
    单芯片的主板,其实质也就是将南桥的功能整合到北桥上,这样不但能节省生产成本,更能避免南北桥之间连接线路的性能损耗!但也由于南北桥的整合,主板布线会变得更加复杂,北桥的发热量也更高了!
    目前主芯片组的生产商主要有Intel,VIA,nVIDIA,AMD(前身为ATI),SIS,ULI几家公司!其中Intel只会生产支持Intel自家CPU的芯片组,ATI在与AMD合并后也只会生产支持AMD自家CPU的芯片组,而其他几家公司既会生产支持Intel CPU的芯片组,也会生产支持AMD CPU的芯片组!由于芯片组的种类繁多,这里就不作介绍了!主板能支持什么CPU,什么内存,什么设备,功能等,不但需要芯片组支持,有时候还需要详细到某块主板,甚至某个版本的BIOS上!详细信息可上主板生产商的主页上查询,也可上太平洋产品库里查看产品参数!
    芯片组对系统很重要,虽然有人提出IU(Intel CPU)用I板,AU(AMD CPU)用A板的说法,论据是自己生产的CPU只有自己才最熟悉,才能兼具稳定与性能于一体!而实际上很多优秀的芯片组并不一定是出自于自己公司的,VIA,nVIDIA,甚至SIS也曾经生产过风摩一时芯片组。需要购买哪种类型芯片组的主板,具体还是要看实际情况,一般购机时可先确定购买的CPU类型,再根据你的详细要求,确立主板使用的芯片组和详细的品牌型号!
gototop
 

2.对CPU的支持
    在CPU篇中已经详细介绍了CPU的接口类型了,而和CPU相对应的,就是主板上的插槽类型!目前主流的是Intel的LGA775和AMD的Socket AM2,在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如想了解更多,可参考之前发布的CPU篇!连接地址在本文前面!
    主板除了需要对CPU的接口提供支持之外,还必须对CPU的详细型号提供支持!目前主流的Intel CPU有Prescott,Pentium D,Celeron D,Conroe几类,Prescott其实就是后期推出的Pentium 4简称P4,Pentium D简称PD,Celeron D也就是CD了(有点废话--),Conroe为Intel最新推出的CPU核心,有单核的Conroe-L和双核的 Pentium E、Core 2 Duo几个系列!目前很多LGA775的主板都还未对Conroe系列提供支持,而其他几个系列推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支持上不成问题!详细的CPU支持情况,可查看主板生产商的主页,一般都有主板对CPU支持情况的详细列表!相对的,AMD目前并无新的CPU推出,一般主流的AM2主板都能支持AMD的全系列CPU,包括AM2 Sempron系列,AM2 Athlon64系列,AM2 Athlon64 X2系列!
    另外还有一点,不同的Intel主板会提供不同的前端总线的支持,一般有533MHz,800MHz,1066MHz三种!如果主板不支持1066的前端总线,就不能使用前端总线为1066的CPU了!而由于AMD的CPU内已经集成了内存控制器,故不存在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由于Intel新型号CPU的推出,导致了市面上很多主板都难以对其兼容,购买主板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而AMD因为很久都无推出新产品了,故目前主板对CPU的兼容性都还很好!
gototop
 

3.对内存的支持   
    主板对内存的支持,一是对内存类型和速度的支持,二是对内存最大容量和最多条数的支持,三是对双通道和不同内存间的兼容性支持!
    对内存类型和速度的支持,目前常见的内存类型有SD、DDR、DDR2三大类,其中SD内存基本上已经淘汰了,只有几年前购买的电脑才会用到,常见的速度标准有66,100,133几种;而DDR内存也逐渐稀少了,只有旧机升级才会用到,常见的速度标准有266,333,400几类;而目前真正主流的内存类型是DDR2,基本上现在能买到的LGA775,AM2主板都能支持DDR2,常见的速度标准有533,667,800几类!虽然DDR3在未来不久之后将会推出市场,但要完全取代DDR2,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毕竟还需要大量主板芯片、生厂商的支持!另外需要补充一下,主板支持什么类型的内存,就只能插那种类型的内存,绝对不能插其他内存或将内存插反,这样会导致主板或内存烧毁的!即使主板能提供2组DDR,2组DDR2,也不能一起用,要么2条DDR,要么2条DDR2,不能将不同类型的内存混插!但如果内存类型相符,只是最高速度上与主板不合,还是可以使用的,那么内存将会强制运行于两者的最高速度间的较低一个速度下!(对内存超频的情况例外)
    对于能支持内存的最大容量,关键是要看芯片组对内存的支持情况的,不同的芯片组能对内存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而目前大多芯片组都能提供高达8G的内存容量支持!至于能插多少条内存,关键就是看主板提供多少条内存插槽了,一般都能提供2条到4条不等!
    双通道内存技术其实是一种内存控制和管理技术,它依赖于内存控制器发生作用,在理论上能够为两条同等规格的内存提供一陪的带宽增长。在台式机上,最早使用这种技术的是Intel早几年推出的I820芯片组,专为RDRAM提供双通道支持,可惜价格太高,很快就被淘汰了,现在我们常说的双通道,主要是指DDR或DDR2的双通道!目前主流的芯片组都已经能够支持双通道技术了。要实现双通道,按照Intel的标准是需要两条完全一样的内存方能实现,但其他芯片组生产商却都推出了不需要如此严密要求的双通道技术支持,只需要两条容量相同的内存,就已经能实现双通道了!当然,为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由两条完全一样的内存组双通道还是很必要的!支持双通道的主板一般都会在内存插槽是标上特定的颜色,以“红蓝红蓝”为例,要实现双通道,则需要将两条完全相同的内存插入2个红色(或2个蓝色)的插槽内,或将四条完全一样的内存插入(可参看主板的说明书)!实现双通道后,在开机时候的内存自检上面一般会有Dual字样显示,内存的运行带宽将提高一倍,但相对的,也会增加系统的不稳定性风险。虽然现在的主板对各种内存的兼容性都已经很好,但还是不建议使用不同品牌,内存颗粒的内存混用,这样也容易引起不稳定的内存出错!
    现在购买的主板基本上都能支持DDR2和双通道了,但有很多都只支持DDR2 667,只有比较高端的主板才提供对DDR2 800的支持。基于价格因素,如非玩家,一般人购买支持DDR2 667的主板就足够了,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或确有需要,能够支持更高速度的内存也是好的;至于主板需要多少个内存插槽,正常情况下,一般2个也就够了,当然越多还是越好的,特别是想组双通道的用户,建议还是找有4个内存槽的板吧!至于什么情况下需要组双通道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一般用户还是没有必要,除非使用需要高带宽的CPU(如前端总线1066以上),否则双通道带来的性能提升不会太明显,反而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兼容性问题!
gototop
 

4.主板架构
    由于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而这些设备不但实现的功能不一,形状大小也完全不同,而且主板本身也有芯片组,各种I/O控制芯片,扩展插槽、接口,电源插座等元器件,因此制定一个标准以协调各种设备的关系是必须的。所谓主板的架构就是根据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状,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准,所有主板生厂商都必须遵循。
    主板架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多种。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由IBM于1984年公布,现在基本上已经被淘汰了;而LPX、NLX、Flex ATX则是ATX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很少见;EATX和WATX则多用于服务器或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最常见的主板架构,由Intel于1995年公布,并于1997年推出了ATX2.01标准,ATX对比AT架构有很多优越之处,公布之后,大多数主板都采用此架构,即使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电脑的性能得到巨大飞跃,但ATX架构仍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Micro ATX又称Mini ATX,是ATX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多用于配备小型机箱的电脑系统;而BTX则是Intel于2004年发布的最新一代主板架构,是ATX的替代者,这类似于十几年前ATX取代AT和Baby AT一样,革命性的改变是新的BTX规格能够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做到最小的体积,新架构对主板的接口、总线、设备将有新的要求,并针对散热和气流的运动,对主板的线路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当然,新架构仍然提供某种程度的向后兼容,以便实现技术革命的顺利过渡。
    目前能买到的主板基本上都还是以ATX架构为主,虽然BTX发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由于多种原因,一直得不到电脑用户,特别是电脑玩家们的青睐。而且使用BTX架构的主板,也必须使用BTX的机箱和支持BTX的电源(与ATX12V 2.0兼容)。虽然到目前为止,ATX还是主流,特别是酷睿系列CPU推出后,更低的功耗与发热量,使得ATX架构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但BTX架构无疑更为先进,更具前瞻性,而Intel也已表示不会放弃BTX架构!依目前情况来看,BTX能否完全取代ATX尚是未知之数,BTX的命运如何,相信只有未来的我们才能知道了!最后补充一句,购机选ATX主板就可以了,无必要过分追求BTX!
gototop
 

5.集成显卡、声卡、网卡
    正确来说,应该是板载显示芯片、音效芯片、网络芯片,但为方便描述,还是使用通俗的叫法吧!顾名思义,意思就是在主板内集成了显卡的显示功能,声卡的音效功能和网卡的网络功能!目前能买到的主板,通常都会集成声卡和网卡,而集成显卡的主板也有不少!
    集成显卡是指主板内集成显示芯片,这种显示芯片一般集成于主板北桥芯片中,使用这种芯片组的主板可以在不需要安装独立显卡的情况下实现普通的显示功能,以满足一般的家庭娱乐和商业应用,节省购买独立显卡的开支。集成显卡通常不带独立的显存,而是使用系统的一部分主内存来作为显存(根据显示芯片类型与实际应用情况,通常会使用4M至256M左右的内存),因此使用集成显卡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会比较明显,另外,系统内存的速度通常要比独立显卡的显存低很多,因此集成显卡的性能也比独立显卡低很多。集成显卡经过多年发展,也得益于内存速度和容量上的大大提升,从性能上来说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不少集成显卡都能流畅运行很多3D游戏和需要使用3D技术的软件!当然,性能越强的集成显卡,需要调用的系统主内存也会越多!目前大多数芯片组生产商也会生产集成显卡的芯片组!另外,也存在着少数的带独立显示芯片与独立显存的主板,这种集成显卡由于芯片与显存都是独立的,其实质就是集成了一张不能卸载的独立显卡,由于成本较高,也缺乏灵活性,故市面上很少见!
    集成声卡是指主板内集成音效芯片,能在不需安装独立声卡的基础上,为系统提供发声的功能。集成声卡一般分为软声卡与硬声卡两种,软声卡没有主处理芯片,只有一个解码芯片(CODEC),通过CPU的运算解码来代替主处理芯片的作用;而硬声卡则带主处理芯片,对音效的处理工作就不再需要CPU参与,与独立声卡已经无多大分别了。虽然软声卡需要消耗宝贵的CPU资源,也容易由于线路设计的缺陷而引起干扰噪音,但随着CPU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主板线路设计的不断成熟,软声卡的缺陷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凭着其价格优势,反而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集成声卡类型!另外,我们常见的AC'97与HD Audio并不是一种声卡的型号,而是一种音频电路系统标准与规范!AC'97的全称是Audio CODEC'97,是一个由Intel、Yamaha等多家厂商联合研发并制定的一个音频电路系统标准,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声卡大部分的CODEC都是符合AC'97标准的,而厂商也习惯用符合CODEC的标准来衡量声卡,因此很多的主板产品,不管采用的何种声卡芯片,都笼统的称为AC'97声卡;而HD Audio则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频)的缩写,原称Azalia,是Intel与Dolby(杜比)公司合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频规范,HD Audio的制定是为了取代目前主流的AC'97音频规范,与AC'97有许多共通之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AC'97的增强版,但并不能向下兼容AC'97标准,它在AC'97的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连接总线,支持更高品质的音频以及更多的功能,与AC'97音频解决方案相类似,HD Audio同样是一种软硬混合的音频规范,与现行的AC'97相比,HD Audio具有数据传输带宽大、音频回放精度高、支持多声道阵列麦克风音频输入、CPU的占用率更低和底层驱动程序可以通用等特点!
    集成网卡是指主板内集成网络芯片,能在不需要安装独立网卡的基础上,为系统提供网络连接的功能。随着宽带上网越来越普及,集成网卡也成了主板的基本功能之一了。在使用相同网络芯片的情况下,集成网卡与独立网卡在性能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且相对于独立网卡,集成网卡反而具有某些独特的优势:1.降低了整机成本;2.节约系统扩展资源,不会占用PCI插槽或USB接口等;3.具有更好的兼容性与稳定性,不容易出现独立网卡与主板兼容不好或与其它设备资源相冲突的问题。目前常见的集成网卡以速度来分主要有10/100Mbps自适应网卡和千兆网卡两种。另外,部分高档家用主板、服务器主板还会提供内置双网卡!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进步,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性能也越来越好!即使是集成显卡的性能也已远远超过当年天价的3D游戏显卡,集成的声卡也能播放优美的歌曲,集成的网卡也能高速上网(汗~)!现在想购买不集成声卡与网卡的主板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我们有必要特意去选择多声道的HD声卡,高速的千兆网卡吗?我觉得对于一般用户来说,都是没有这个必要的!虽然目前很多主板都支持多声道输出,但我们用得上吗?一般用户使用的还只是2.1的音箱,多声道意义不大;而集成HD声卡虽然音质的确较AC'97好,但在一般主板上不多见,对音质无特别要求的用户也无需特别强求(相信有要求的都用独立声卡了);另外10/100Mbps自适应网卡已经足够我们的“宽带”使用了,即使是多机相连,千兆网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也无多大意义,反而容易存在与低速网络间的兼容性问题!对于集成显卡,就要看个人需要了,现在一般带集成显卡的主板都会带PCI-E 16X或8X,可自行扩展独立显卡!其实如非大型3D游戏玩家、3D设计用户,一般的家庭使用者可选择集成显卡的主板,以节省购买独立显卡的资金!当然,如果不计较资金,使用独立显卡为系统带来的3D性能提升,也不是集成显卡所能比拟的!
gototop
 

6.对硬盘、光存储设备的支持!
    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从大体上看,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如无特别注明,基于USB或其他扩展型设备的存储设备皆除外),其中SCSI和光纤通道一般只应用于服务器与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而我们常见的硬盘接口类型就只有IDE与SATA了!由于目前大多数的光存储设备也是使用IDE和SATA接口,故这里提到的硬盘接口,也是指相应的光存储设备接口!另外,IDE接口(俗称并口)与SATA接口(俗称串口)是完全不兼容的,两者所使用的连接线不同,接口类型、形状不同,支持的传输速度与技术也是不同的!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虽然软驱基本上已经遭淘汰,但基于某些原因,软驱所使用的FDD接口却依然存在于目前所有主板上!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来意思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IDE本来只是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也渐渐的用IDE来称呼IDE硬盘所使用的接口了,其实我们常说的IDE接口,本来的名字应该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高级技术附件)接口!ATA接口从出生开始,约经历了6代的变化,1-3代的ATA还比较原始,而我们所熟悉的能够支持UDMA与支持光驱等存储设备的ATA标准就是ATA-4(ATAPI-4)了,而由于其最大传输率可达33.3MB/s,所以也被称为UltraDMA/33。自从ATA-4推出后,硬盘的容量,速度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ATA-5,ATA-6的规格也跟着被推出了!ATA-5最大的特点是80针数据线的引入(只有使用80针数据线才能支持完全ATA-4,如果使用40针线就只能使用ATA-3的速度),并提升接口速度达66.6MB/s。而ATA-6则不只是提升接口速度达100MB/S(也需要使用80针线),更提供对137G以上容量硬盘的支持!ATA-6规格是ATA接口的最终规格,也是目前大多数主板上的ATA接口所使用的规格,这个规格的制定标志着ATA技术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标志着传统的ATA技术已经走到尽头了!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在ATA-6规格之后,迈拓公司提出了自己的“UltraDMA/133”规格。该规格在ATA-6的基础上提升接口速度达133MB/S。不过由于当时硬盘的最高传输速度并没有达到该水平,而且在该速度下ATA连接线的数据干扰也非常严重,即使在测试中,“UltraDMA/133”也没有带来任何的性能提升!因此该规格并没有得到其他硬盘生产商的响应,除了迈拓自己生产的硬盘之外,其他生产商只是生产了少量的产品!而这个“UltraDMA/133”标准也就没有成为行业规范了!
    当ATA技术走到尽头之后,为硬盘提供更高的接口速度,更高的连接安全性,更高的技术规格,先进的新接口SATA被提出来了!SATA英文名为Serial ATA,意思就是串行ATA,SATA 1.0规范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于2001年正式确立,并于2002年确立了2.0规范!S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IDE接口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串行ATA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说,SATA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其次,S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规范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就可达150MB/s,这比最快的并行ATA所能达到133MB/s(理论)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且在Serial ATA 2.0规范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就已达到300MB/s。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进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s),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NCQ技术可以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另外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 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系统。
    以前的主板通常都会带两个IDE接口,而一个IDE接口可接2个IDE设备,由IDE数据线连接,因此一块普通的主板最多只能安装使用4个IDE设备!由于每个IDE接口都可接两个设备,因此将设备接在接口中是有主从之分的!在硬盘或光驱后面可设置跳线来定主从盘,如果设置不当,会造成主板识别不了硬件的!在SATA接口已经取代IDE成为硬盘主流接口的今天,很多主板都将IDE接口削减到1个或完全取消了,而SATA接口却不断增加,很多主板都会提供4个或6个的SATA接口(SATA接口一个只能接一个设备)!人们购买硬盘时也大多会选择SATA的硬盘,在SATA接口的光存储设备也加入市场之后,IDE现在也只剩下一个历史过渡的职能而已了!
    在SATA成为主流硬盘接口的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选择陈旧的IDE接口硬盘(除非旧主板不支持SATA),而目前生产的主板,大多也已能提供对SATA II的支持了!虽然更高的SATA规格未必能带来更快的磁盘读写速度,但其新接口的优越性也能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于光存储设备,由于在DOS下对SATA光驱的兼容性不太好,很多时候使用起来会不太方便,而且SATA接口的光驱与刻录机在性能上也与IDE没什么分别!除非有特殊原因(如新主板没有IDE接口),照目前情况来看,还是不太建议购买现在还不太成熟的SATA光驱和刻录机产品!当然,随着SATA完全取代IDE的时代步伐,所有的IDE设备都将逐渐谈出市场!
gototop
 

7.对插槽类扩充设备的支持
    除了CPU插槽、内存插槽、软驱硬盘接口外,主板上通常还会带有一些针对扩充设备的其他接口!从大体上看,插槽类主要有AMR,CNR,ACR,ISA,PCI,AGP,PCI-E等几种!其中AMR,CNR,ACR,ISA,AGP基本上已经遭淘汰,现在的主板已经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了,而目前大多主板只会使用PCI与PCI-E的接口!
    AMR(Audio Modem Riser,声音和调制解调器插卡)规范,它是1998年英特尔公司发起并号召其它相关厂商共同制定的一套开放工业标准,旨在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电路单独做在一块电路卡上。AMR插槽的位置一般在主板上PCI插槽(白色)的附近,比较短(大约只有5厘米),外观呈棕色,可插接AMR声卡或AMR Modem卡,但由于众多弊端,不被市场所接受,发布不久就被完全淘汰了。
    为顺应宽带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弥补AMR规范设计上的不足,英特尔适时推出了CNR(CommunicATIon Network Riser,通讯网络插卡)标准。从外观上看,CNR插槽与AMR插槽比较相似(也呈棕色),但前者要略长一点,而且两者的针脚数也不相同,所以AMR插槽与CNR插槽无法兼容。与AMR规范相比,新的CNR标准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能够支持Audio CNR、Modem CNR、USB Hub CNR、Home PNA CNR、LAN CNR等众多插卡类型。但市场对CNR的支持度不够,相应的产品很少,所以大多数主板上的CNR插槽也就成为无用的摆设了。
    ACR是Advanced CommuniATIon Riser(高级通讯插卡)的缩写,它是VIA(威盛)公司为了与Intel的AMR相抗衡而联合AMD、3Com、Lucent(朗讯)、Motorola(摩托罗拉)、NVIDIA、Texas Instruments等世界著名厂商于2001年6月推出的一项开放性行业技术标准,其目的也是为了拓展AMR在网络通讯方面的功能。ACR不但能够与AMR规范完全兼容,而且定义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网络与通讯的标准接口。ACR插槽一般位于PCI插槽的下面,原来ISA插槽的位置,外貌与PCI插槽相类似(只是方向相反),ACR插卡可以提供诸如Modem、LAN(局域网)、Home PNA、宽带网(ADSL、Cable Modem)、无线网络和多声道音效处理等功能。于CNR的命运相类似,ACR也没有得到市场的支持,最终也是郁郁而终了!
    ISA插槽是基于ISA总线(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结构总线)的扩展插槽,其颜色一般为黑色,比PCI插槽要长些,位于主板的最下端。ISA插槽可插接ISA接口的显卡,声卡,网卡以及所谓的多功能接口卡等扩展插卡。ISA插槽有很明显的缺点:CPU资源占用太高,数据传输带宽太小。早已经被PCI完全取代,成为历史产物了!
    PCI插槽是基于PCI局部总线(Pedpherd Component Interconnect,周边元件扩展接口)的扩展插槽,其颜色一般为乳白色(也有其他颜色的),位于主板上AGP/PCI-E插槽的下方(一般有2-6条左右)。其位宽为32位或64位,工作频率为33MHz,最大数据传输率为133MB/sec(32位)和266MB/sec(64位)。可插接显卡、声卡、网卡、内置Modem、内置ADSL Modem、USB2.0卡、IEEE1394卡、IDE接口卡、RAID卡、电视卡、视频采集卡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扩展卡。PCI插槽是目前主板的主要扩展插槽,通过插接不同的扩展卡可以使电脑系统获得能实现的几乎所有外接功能。另外,Mini PCI插槽是在PC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现在也有少数台式机配备了Mini PCI插槽。Mini PCI的定义与PCI基本上一致,只是在外型上进行了微缩。目前使用Mini PCI插槽的主要有内置的无线网卡、Modem+网卡、电视卡以及一些多功能扩展卡等硬件设备。
    AGP是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图形加速端口)的缩写,是显示卡的专用扩展插槽,它是在PCI图形接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AGP规范是英特尔公司为解决电脑处理(主要是显示)3D图形能力差的问题而出台的。AGP并不是一种总线,而是一种接口方式。AGP是一种与PCI总线迥然不同的图形接口,它完全独立于PCI总线之外,直接把显卡与主板控制芯片联在一起,使得3D图形数据省略了越过PCI总线的过程,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低带宽PCI接口造成的系统瓶颈问题,AGP代替PCI成为新的图形接口是技术发展的必然。AGP标准的发展,经历了AGP1.0(AGP 1X和AGP 2X),AGP2.0(AGP 4X),AGP3.0(AGP 8X)三代!1996年7月AGP 1.0 图形标准问世,分为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s和533MB/s;1998年5月份,AGP 2.0 规范正式发布,增加了4x模式,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1066MB/s,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地得到增强了;2000年8月,Intel推出AGP3.0规范,并增加了8x模式,这样它的数据传输带宽达到了2133MB/s,数据传输能力相对于AGP 4X成倍增长,能较好的满足当时显示设备的带宽需求。虽然AGP标准发布频繁,但3D显示卡的发展速度更快,面对性能强劲的3D显示卡,即使是AGP 8X也开始力不从心了!当AGP像IDE接口一样走到极限的时候,为符合新一代显卡的高带宽要求,新的接口标准也就呼之欲出了,这就是后面要介绍的PCI-E接口!需要再补充一下的是,与AGP2.0同时发布的还有AGP Pro,这是一种为了满足显示设备功耗日益加大的现实而研发的图形接口标准。应用该技术的图形接口主要的特点是比AGP2.0略长一些,但完全兼容AGP2.0规范,使得AGP 4x的显卡也可以插在这种插槽中正常使用。AGP Pro在原有AGP插槽的两侧进行延伸,提供额外的电能,它是用来增强而不是取代现有AGP插槽的功能。根据所能提供能量的不同,可以把AGP Pro细分为AGP Pro110和AGP Pro50,但这种接口大多只应用于当时的高端主板,而在一般主板上很少见!
    PCI-E全称为PCI-Express,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很明显英特尔的意思是它代表着下一代I/O接口标准。交由PCI-SIG(PCI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改名为“PCI-Express”。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最高可达到10GB/s以上,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PCI-E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PCI-E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X1、X2、X4、X8以及X16,其中X2模式将用于内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PCI-E规格从1条通道连接到32条通道连接,有非常强的伸缩性,以满足不同系统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不同的需求。此外,较短的PCI-E卡可以插入较长的PCI-E插槽中使用,PCI-E接口还能够支持热拔插,这也是个不小的飞跃。PCI-E X1的250MB/秒传输速度已经可以满足主流声效芯片、网卡芯片和存储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但是远远无法满足图形芯片对数据传输带宽的需求,因此,用于取代AGP接口的PCI-E接口位宽为X16,能够提供5GB/s的带宽,即便有编码上的损耗但仍能够提供约为4GB/s左右的实际带宽,是AGP 8X的2.1GB/s的带宽的2倍。尽管PCI-E技术规格允许实现X1,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规格,但是依目前形式来看,PCI-E X1和PCI-E X16已成为PCI-E主流规格。除了提供极高数据传输带宽之外,PCI-E因为采用串行数据包方式传递数据,所以PCI-E接口每个针脚可以获得比传统I/O标准更多的带宽,这样就可以降低PCI-E设备生产成本和体积。另外,PCI-E也支持高阶电源管理,支持热插拔,支持数据同步传输,为优先传输数据进行带宽优化。PCI-E 16X目前已全面取代AGP成为显卡插槽的标准接口,但PCI接口产品众多,而且也还没有出现瓶颈,PCI-E要全面取代PCI,估计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了!无论如何,PCI-E始终是一个优秀的新接口类型,就像当年PCI取代ISA一样,PCI-E也将全面取代PCI,最终实现总线标准的统一。
    由于目前大多数主板都集成了常用的声卡、网卡,甚至是显卡,需要使用扩展插槽的设备也变的稀少了!虽然目前一般主板至少都会带1个的PCI-E X16、1个PCI-E X1、2个PCI接口,但实际上除了用来安装显卡的PCI-E X16接口,其他接口都很少用到。如非特殊情况,我们购买电脑的时候也就不必太在意支持的扩展插槽类型,数量了!
gototop
 

8.对外部扩展接口类设备的支持
    当机箱完全关起来的时候,我们通常是看不到主板和主板内安装的各种设备与接线的,我们只能在机箱后面看到一个个各种各样的外部扩展接口,这些接口就是外部设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通讯的主要接口,用于连接各种外部设备!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由扩展卡或主板集成功能所提供的扩展接口,而只讨论由主板直接提供的常规扩展接口!从大体上看,目前常见的扩展接口主要有PS/2、COM、LPT、USB、IEEE 1394等几种。
    PS/2是鼠标和键盘的专用接口,是一种6针的圆型接口,由于最早出现在IBM的PS/2机子上,因此而得名。PS/2接口的传输速率比COM接口稍快一些,而且是ATX主板的标准接口,是目前最常见的鼠标键盘接口类型。虽然PS/2鼠标和键盘的接口完全一样,但是按照PC'99颜色规范,鼠标通常使用浅绿色接口,键盘使用紫色接口。虽然二者的工作原理相同,但这两个接口还是不能混插,这是由它们在电脑内部不同的信号定义所决定的。对于键盘来说,PS/2接口(俗称小口)一出现就取代了老式的AT接口(俗称大口)成为键盘的主接口类型,直到现在仍然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对于鼠标来说,PS/2接口与当时的COM接口鼠标共存了一段时间后也逐渐成为主流了,但随着高端鼠标性能的日益提升,PS/2接口仍然不能使高档鼠标完全发挥其性能,而且也有不支持热插拔的缺点。随着USB设备的逐渐普及,新的BTX架构也已完全取消对PS/2接口的支持。即使如此,由于PS/2的普及度已非常之高,而且没有什么致命的缺点,在ATX还有相当生命力的今天,相信PS/2接口也不易遭到完全淘汰!
    COM口的正式名称为串行接口(Serial Port),简称串口(非硬盘的串口),是采用串行通信协议的扩展接口。串口的出现是在1980年前后,数据传输率是115kbps~230kbps,串口一般用来连接鼠标和外置Modem以及老式摄像头和写字板等设备。由于传输速度慢,不支持热插拔等缺点,随着USB设备的日益普及,COM口设备基本上已完全消失了。旧式主板通常会提供2个COM口,而目前大多数主板只提供一个,部分新主板已完全取消COM口了!另外,跟PS/2一样,BTX架构的主板中是不存在COM口的!
    LPT接口的正式名称为并行接口(Parallel Port),简称并口(非硬盘的并口),是采用并行通信协议的扩展接口。并口的数据传输率比串口快8倍,标准并口的数据传输率为1Mbps,一般用来连接打印机、扫描仪等,所以并口又被称为打印口。跟串口一样,由于众多缺点,而且不支持热插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USB所取代。虽然现在大多数主板都还会带一个并口,但有不少新出的主板都已完全取消该接口了!另外,BTX架构的主板中也是不存在并口的!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中文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它不是一种新的总线标准,而是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USB是在1994年底由Intel、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USB目前有两个版本,USB1.1的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2Mbps(1.5MB/s),USB2.0则提高到480Mbps(60MB/s),二者的物理接口完全一致,数据传输率上的差别完全由PC的USB host控制器以及USB设备决定。目前主板中主要是采用USB2.0,各USB版本间都能很好的兼容。另外,USB可以通过连接线为设备提供最高5V,500mA的电力(因此衍生出USB风扇,USB充电器等设备)。可以这样说,USB已经不单是数据传输接口,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电力供应的标准接口类型了!一般的USB用一个4针扁平插头作为标准插头,采用菊花链形式可以把所有的外设连接起来,最多可以连接127个外部设备,并且不会损失带宽。USB需要主板、操作系统和外设三个方面的支持才能工作。目前的主板大多都能支持USB2.0,而比较旧的主板就只支持USB1.1,主板上通常也安装有2个以上的USB接口插座(现在的主板通常会带4个或6个),而且除了背板的插座之外,主板上还预留有USB插针,可以通过连线接到机箱前面作为前置USB接口,以方便用户使用(通常可支持2个USB接口,另外,如果USB接线错误有可能会烧毁主板或USB设备,需要特别注意)。而且USB接口还可以通过专门的USB连机线实现双机互连,并可以通过Hub扩展出更多的接口。USB具有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支持即插即用,连接灵活,独立供电等优点,可以连接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闪存盘、MP3机、手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外置光软驱、USB网卡、ADSL Modem、Cable Modem、蓝牙设备、WiFi无线网卡、游戏手柄、甚至是USB声卡、音箱等,几乎所有的外部设备都能使用USB接口!另外,USB接口有三种,分别为:Type A,一般用于PC;Type B,一般用于USB设备;Mini-USB,一般用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测量仪器以及移动硬盘等!由于USB拥有众多优点,当计算机各方面都能完善对USB的支持后(主要是操作系统与软件、驱动方面),USB接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各种USB设备相继推出,不久就完全占领市场,相继淘汰串口、并口,成为计算机主流的外部接口!
    IEEE 1394的前身即Firewire(火线),是1986年由苹果电脑公司针对高速数据传输所开发的一种传输介面,并于1995年获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认可,成为正式标准。现在大家看到的IEEE1394、Firewire和i.LINK其实指的都是这个标准,通常在PC个人计算机领域将它称为IEEE 1394,而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则更多的将它称为i.LINK,而对于苹果机则仍以最早的Firewire称之。IEEE 1394也是一种高效的串行接口标准,功能强大而且性能稳定,支持热拔插和即插即用。IEEE 1394可以在一个端口上连接多达63个设备,设备间采用树形或菊花链拓扑结构。IEEE 1394标准定义了两种总线模式,即:Backplane模式和Cable模式。其中Backplane模式支持12.5、25、50Mbps的传输速率;Cable模式支持100、200、400Mbps的传输速率。目前最新的IEEE 1394b标准能达到800Mbps的传输速率。IEEE1394是横跨PC及家电产品平台的一种通用界面,适用于大多数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产品,如高速外置式硬盘、CD-ROM、DVD-ROM、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影机等,另外,也是目前唯一支持数字摄录机的总线接口。IEEE 1394分为有供电功能的6针A型接口和无供电功能的4针B型接口,A型接口可以通过转接线兼容B型,但是B型转换成A型后则没有供电的能力。6针的A型接口在Apple的电脑和周边设备上使用很广,而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PC上多半都是采用的简化过的4针B型接口,需要配备单独的电源适配器。IEEE1394接口可以直接当做网卡联机,也可以通过Hub扩展出更多的接口。目前由于IEEE 1394与USB2.0在功能与性能方面都比较相近,而IEEE 1394比USB消耗更多的系统资源,而且也缺乏Intel的支持,因此在一般主板上并不是常规接口,只有在苹果机和少数比较高端的主板才能发现IEEE 1394的身影。虽然如此,IEEE 1394在传输速度和与家电产品设备(主要是数码摄像机)的兼容性方面都比USB强,而且IEEE 1394既可作为外部总线,又可成为内部总线使用,其特有的一些优点,可以弥补USB的不足。虽然一般主板上不多见IEEE 1394,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插接IEEE 1394扩展卡的方式获得对此接口的支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成网卡的主板会提供RJ-45网络接口,用于连接网线;而集成声卡的主板会根据对多声道的支持情况,提供3个或以上的音频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音箱与麦克风等;而对于集成显卡的主板也会提供一个用于连接显示器的VGA接口(有些比较特殊的主板甚至会另提供多一个DVI接口!)
    目前主板上的外部扩展接口种类繁多,老旧的串口、并口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了,相信不久之后将会完全从主板上消失。PS/2接口由于普及度与兼容性比较高,而且键盘鼠标设备也是必备产品,故仍然有其生命力!USB与IEEE 1394之争的最终结果是USB在升级为2.0后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基本上统一了各种接口!而IEEE 1394也没有退出市场,在其他领域中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我认为在选购主板的时候不必太在意支持的接口类型,通常能提供4个或6个的USB接口也就足够了!如果拥有需要使用IEEE 1394接口的设备(如DV机等),可选择提供IEEE 1394接口的主板,但也不必太过刻意选择,毕竟市面上有很多IEEE 1394扩展卡,也可提供支持!
gototop
 
12   1  /  2  页   跳转
页面顶部
Powered by Discuz!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