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塞万提斯
燕园内的塞万提斯雕像
塞万提斯像矗立在北大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地上,校史馆的西南方。该像为铜制塑像,高2.35米,塞万提斯身着西班牙披风,右手持书,腰挎宝剑,目视前方,风度威武而潇洒,既散发着文学骑士般的无畏气质,又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的智慧之光,时时吸引着无数学子深深注视的目光。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唐吉诃德》的作者。出生于西班牙中部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经历了飘零的童年生活,曾在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里当过士兵,参加了西班牙、土耳其联合舰队之间著名的勒颁多大海战,左手致残,归国途中曾经被俘,获释以后以文学创作为生,写过剧本和诗歌,最终以《唐吉诃德》开创了西方近代小说的先河,他自己也自称为“唐吉诃德的爸爸”。
《唐吉诃德》以非凡的艺术手法,通过各式各样的故事情节,突出刻画了两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一个是有自己的向往,但又脱离现实,落后于历史的唐吉诃德;另一个是本质纯朴善良,讲求实际的桑丘•潘沙。在向读者展示出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生活的面貌的同时,作者又通过小说中两个不同性格和经历的主要人物的活动,讽刺了当时仍在西班牙广泛流行的骑士小说,反映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从而体现出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新思想。
从十八世纪起,这部小说就被公认为西班牙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后世的不少作家和学者曾对这部著作作过中肯的评价。早在1795年,歌德就曾对席勒说:“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德国诗人海涅曾把塞万提斯同莎士比亚、歌德相比,说它们三位作家“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者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唐吉诃德》出版不久,就跨出自己的国界,走向了世界。从1605年至20世纪40年代,《唐吉诃德》在世界各国共翻译出版了1000多版。
1615年,在《唐吉诃德》第二部问世的献辞中,塞万提斯充满幻想地写道:“最急等着唐吉诃德去的是中国的大皇帝。他一个月前特派专人送来一封信,要求我——或者竟可说是恳求我把唐吉诃德送到中国去。他要建立一所西班牙语文学院,打算用唐吉诃德的故事做课本,还说要请我去做院长”。但是三百年前,塞万提斯并没有实现自己想来中国的梦想。
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去世,被草草埋葬,甚至没有立下墓碑。直到1835年西班牙政府才在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为他建立了纪念碑,碑的上端有塞万提斯的石雕像。1986年北京市与西班牙马德里市结为姊妹城市,之后,马德里市政局特意复制矗立在该市区广场的塞万提斯像,赠送给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1986年10月3日在北大举行了安放仪式。至此,塞万提斯来到中国的梦想终于实现。
塞万提斯像安放在北大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除了塞万提斯的故乡之外,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如此地适合塞万提斯居住。北大是无畏的,无数北大人在新文化和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而塞万提斯具有无畏的批判的精神,他通过自己的文笔讽刺了腐朽的骑士小说;北大是充满理想的地方,而塞万提斯是理想主义的,他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北大是一个人文圣地,无数学子把这里当成他们的精神家园,而塞万提斯是人文主义的作家。我们相信,塞万提斯将会和北大精神一起奕奕发光。
(文/翟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