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6  /  6  页   跳转

历史的容颜叫沧桑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始于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这是明代一位极有个性的思想家李贽说的。
  秦始皇活了50岁。他一生给人的印象,强烈地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征战不已,二是好兴土木。前者是战争,是破坏;后者是和平,是建设。然而,历代史学家和思想家,却无不充分肯定他的破坏,而严厉批判甚至是咒骂他的建设。他以战争得天下,却以建设失天下。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四句诗写的就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席卷天下的赫赫武功。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九年中,秦国军队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消灭 了韩、赵、魏、燕、楚、齐六个国家。在血与火中,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局面,诞生了统一的封建中央 集权的秦王朝。他不仅用武力统一中国的版图,最重要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创建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帝 国。中央实行三公九卿职,地方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健全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和统治机构。这一套中央集权的郡 县制,两千多年来,尽管改朝换代,却不曾变动。
  秦从其先祖开始,就特别好兴土木。秦曾经三迁其都,最早的雍都,就有不少豪华富丽的宫殿建筑群。早在春秋 秦穆公时,戎人由余看到雍都巍峨的宫殿建筑盛况,就慨叹道:“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在 秦与东方六国的战争进程中,秦始皇就开始在咸阳大兴土木工程。每灭掉一国,就仿照其国的宫殿样式在咸阳北阪造 一座同样的宫殿。而在所有的土木工程中,骊山陵,这个秦始皇为他死后营造的世界同他的阿房宫和万里长城一起,因其难以想象的浩大工程量,终于很快耗尽秦帝国的财力、物力和民力,在尚未完工时便将秦帝国送进坟墓。
  目前已发掘出来的兵马俑坑,是这个地下世界的一部分。
  军队是秦始皇征服六国的主要力量,也是他行使权力的重要工具。在他的陵墓里,不能没有“秦之锐士”。 

附件附件:

下载次数:144
文件类型:image/pjpeg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06-10-7 16:39:55
描述:



gototop
 

英勇的“秦之锐士”排列在三个大坑里。三个大坑布成一个“品”字阵。一号坑是主阵,显示了秦步兵和车兵联合编队的场面。它是一个方阵,前锋部队分3排向东站立,每排68个战袍武士俑。前锋后面是38路向东的主力部队,每4路有一辆4匹马拉的战车,一共有9辆战车。方阵的南、北、西三面,分别有一排面向外站立的武士俑,他们是右翼、左翼和后卫。一号坑的面积有14000多平方米。二号坑的面积6000平方米,它的南部是并列8排8辆战车,中间是战车和车兵,北边是战车和骑兵。在坑的前端,有一块突出的方形,中间有160名蹲姿的射俑,他们的四周是立射武士俑。二号坑显示的是冷兵器时代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混编阵形,在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先进的。步兵、骑兵、车兵、射兵的多兵种联合编队,可能是秦国军队出奇制胜的“秘密战术”。这个混编阵有战车89乘、车兵俑261个、陶马356匹、骑兵俑116个、鞍马116匹、步马俑600多个。它位于一号坑主阵的东北角,既像前锋又像偏师,诡秘莫测。它可以停下来,让主阵往前冲锋,也可以突然从主阵侧翼神不知鬼不觉地冲到前面,对敌阵实施强有力的突然袭击。它还可以在主阵冲锋之前,以自己的前挺阵位和远射程的机弩对敌阵前锋实施远距离不接触打击后,再让主阵冲上去近距离格斗。它那精悍的骑兵部队,还可以游击于两阵之间,机动作战,必要时还可以回马保护后面三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的位置在一号坑主阵的西北,隔一个主阵的阵位同二号坑东西相对。这是秦军指挥部,坑中有战车一组,是指挥车。坑的东、北及南部甬道中,面对面站着64个武士俑。这种站法,显示出这些武士的职责是向内保卫指挥机关,而不是向外冲锋陷阵。指挥部在这个角度正可以控揽全局,根据战况随机指挥主阵和混编阵的协同配合。

附件附件:

下载次数:125
文件类型:image/pjpeg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06-10-7 16:40:27
描述:



gototop
 

当然,这不过是个“常阵”,即平时操练和待命出发的阵,真正的战阵肯定比这更复杂。
  陶俑、陶马和战车,都同原物一样大小。陶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达到1.9米,是当时秦人的实际高度。陶马高1.5米,身长2米,体型高大。战车是实用战车。兵俑手执秦时的青铜兵器。
  兵马俑及其手执兵器,在制作技艺和艺术表现力上,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秦俑的制作是以塑为主,头和手用模子制成坯样,然后再刻、削、刮、剔成形,身体用泥条盘堆塑成,铠甲是另贴上去的,胳膊是分件制成的,最后组装。陶 马的制作也是这样。作成后,入窑烧制。烧成后,先涂上一层明胶,然后“依类敷彩”,粉红色的肤色,服饰及靴履间杂黑、白、朱、紫、蓝、绿、赭、黄;马身是枣红色,黑鬃、黑尾、白蹄、白牙、白眼球、黑眼珠。制俑的人是从 全国征召来的有一定技艺的工匠。他们按照秦朝“物勒工名”的制度,在陶俑身上刻上了自己的身份和名字。
  这些雕塑家们,是一些严格的写实主义者,他们的追求,就是塑造出一个个像真人一样的“秦之锐士”。我们不知道 骊山陵的总体设计师是谁,只知道它的工程总监是丞相李斯。假如李斯同时也是工程的总设计,那么,李斯不仅替秦 始皇设计了郡县制的政治制度,设计了统一后的新型文字秦篆,他还为秦始皇设计了死后的世界。仅从秦俑三坑的设 计就可以看出,没有高远宏深的立意,没有气吞山河的胸襟,没有实际参与策划和组织过秦始皇扫平六国完成统一大 业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完成这样大气磅礴的军阵,更不可能在一片沉静中显露出咄咄逼人的征服力。这支七千人马 的军队,虽长立于关中平原的黄土地下,他们的方向却永远是东进,东进!

附件附件:

下载次数:150
文件类型:image/pjpeg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06-10-7 16:40:59
描述:



gototop
 

东汉墓 
在中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成员生前居住在同一村落,死后埋葬在同一墓地。这种公共墓地制度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新的发展。到了西周春秋时期,与实行严密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相适应,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典籍中称之为族坟墓。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规划严整,早就画成图样,按照宗法关系区分尊卑次序,排定墓地。邦墓是国民的公共墓地,普通百姓葬入其中,划分地域,分族同葬。随着封建王权的膨胀,公墓后来成为王陵区,只埋葬君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族坟墓制度是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国有制紧密联系着的。战国时,各国变法的结果使土地私有逐渐合法化,但墓地被视为私有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则直到西汉才成为事实。这样,原先由国家规划并掌管的邦墓也就完全解体。不同的家族,可以依照各自的地位、财力,选择不同的墓地,分散各处;而在同一片墓区内也可以包括若干不同家庭各自购置的墓地。
  墓室是坟墓的地下部分。大概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人们普遍实行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的土葬。土葬必有墓穴,为了安放棺木和随葬品,后来逐渐把墓穴砌成墓室。早期的墓室除少数帝王显贵使用木石外,一般都是土室。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室,这种空心砖墓在西汉颇为流行。而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小型砖砌筑的券顶砖室墓最为常见,石室墓也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历代帝王陵墓基本上是石室结构。
  不同时代的墓室虽然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无不有意模仿现实生活中宫室房屋的前堂后室的总格局。许多墓室明显分为前后两半,前半相当于“堂”,用来陈放供桌和一些随葬品,后半相当于“室”,用来置放棺木。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和墓葬形制的简要介绍。
  20世纪50年代初,在洛阳涧河西岸发掘了一座不知墓主的东汉墓。墓室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包括耳室、甬道;后部包括前堂和后室。甬道前后各具石门;前堂主室之间用空心砖特制一堵隔墙,上部正面镂刻青龙、飞廉(类形于龙的神兽),背面镂刻龙虎云纹,下竖砖雕兽柱,柱头加方斗,承托上部砖雕隔墙。龙和飞廉是汉人绘画的主要题材,多绘雕于墓室,以供死者乘骑升仙。自战国以来,墓内惯用石制和陶制“镇墓兽”,而该墓则把墓柱和镇墓兽合二为一,既有实用的功能,又起镇墓的作用,精神性和实用性结合得如此完美,实属少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附件附件:

下载次数:135
文件类型:image/pjpeg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06-10-7 16:41:31
描述:



gototop
 

墓室的用砖,完全根据结构,顶部结构形式分为三种:耳室和侧室用一般弧券;甬道上部平面正方,用“四角攒尖”形式;前堂及主室因限于平面较长,故其结顶也不得不形成长方。此种结构形式,在汉代墓葬中极为稀见,在建筑史研究上极为可贵。
  该墓第一道石门正面门额刻一龙一鱼,龙四足有翼,长颈修尾。石门铺首刻成站立的凤鸟;第二道石门正面门额上刻三条鱼,石门铺首刻成站立的凤鸟,铺首下再刻一虎;门里面上额刻交尾龙,门上刻二人像。石刻笔画粗疏、古拙。
  墓中葬棺四具,二具葬于主室,一具葬于前堂左侧砖台上,一具葬于侧室。其中主室左侧一棺为男子,其余三棺均为女子。殉葬器物甚多,除耳室外,每具棺的周围均有器物。出土的铜钱计有“五铢”、“货币”、“小泉值一”、“货泉”150枚。根据出土货币属新莽时期的为多,但五铢与建武五铢形制类同的情况来看,该墓时间的上限不得早于光武,即不会早过东汉;又据出土的昭明镜、规矩镜、清白镜皆兴起于西汉晚期,盛行于东西汉之交及其稍后,其时间也不得过晚。按出土器物及墓葬结构分析,判定此墓为东汉中叶稍前,即公元1世纪后期。
  该墓内部多设房间,已非常接近生人居住的布局,此为西汉以前所不常有。按陈设与内容分析,墓室各间的安排是:入门左侧为厨房,右侧为车马间,前堂设置宴饮,再后为主室仓廪畜厩。各有位次,俨然似汉代一富豪家庭。前堂砖台之上与侧室的两名死者,棺前各具明器一组,她们的地位似降墓主人一等,故不能入主室陪葬男主人。虽不能 确知其与死者生前之关系,然必为一家眷属无疑。
  此墓现已搬迁复原于洛阳古墓博物馆。

附件附件:

下载次数:128
文件类型:image/pjpeg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06-10-7 16:42:01
描述:



gototop
 

明十三陵 
离北京城40公里的昌平县,出北关不远有一座自西南向东北延展四五公里的小山。山顶上有一层近于直立的石英砂岩,颜色发暗,随着地形高低起伏,曲折蜿蜒,远看很像是一条青龙的“脊背”,故名长龙山。与长龙山遥遥相对,隔着一马平川的一个大山口,在西边还有一座蹲踞着的小石山。石山由白云岩组成,其中含有大量燧石条带。燧石条带的硬度比白云岩大,又是乳白色,所以风化后就显出白色条带。偏偏这白色条带的岩层又向东南倾斜,看上去就像一只斑斓猛虎身上的花纹。如此肖形的“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又近在帝都之北,不能不引起皇家御用的风水先生的强烈关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礼部尚书赵羽向明成祖举荐江西风水先生廖均卿。他东奔西走,终于在昌平发现此块宝地。
  从“青龙”、“白虎”守卫的山口进去,是一块盆地,河水从盆地中央由西北流向东南。参差不齐的山峰环立于盆地西、北、东三面,如巨大的屏风。在这屏风的中央,是像龙椅一样的天寿山,正对着龙、虎二山夹峙的盆地出口,坐北朝南,俨然帝座。这种山川形势,最符合堪舆学阴宅选址的要求,最能藏纳天地之气。因为“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而这块南向的山窝盆地,北障的群山挡住了西北之风,河水又正好流经盆地中央,形成了一个聚气的理想空间。同时,高耸的北障群山迎纳阳光,天际的远景有一个非常悦目的收束。左右丘阜环护,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青龙婉蜒,白虎驯,帝座庄严。在此风水宝地依山为陵,可葆帝祚永延。于是,明成祖朱棣在接到廖均卿的报告后,即着手“营山陵于昌平”。时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成祖选中正对山口俨然帝座的那座山,只是该山的原名不好听,叫“黄土山”,他便下诏,封其“天寿山”。就在天寿山下营建他的“万年吉地”长陵。明朝共十六帝,除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惠帝朱允被逐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被他哥哥英宗毁掉之外,其余十三帝都在这块盆地的山边选中了自己的葬地。从长陵以后,依次是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共十三陵。它们以长陵为主体,分布在盆地北缘的山麓台地上,构成了一个规模宏伟壮丽的陵园。 

附件附件:

下载次数:135
文件类型:image/pjpeg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06-10-7 16:42:40
描述:



gototop
 

明陵与前代帝陵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诸陵共有一个陵城,从前向后依次为石牌坊、大红门、碑亭、华表、石像生,然后以长陵为中心分布十三座陵。这同汉、唐、宋陵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各陵相互独立,每座陵都有一套石牌坊、石像生不一样。另外,十三陵的陵丘出现了圆形的宝城,宝城前建明楼。合上、下宫为一,扩大了陵丘前的献殿。内城改成砖砌的长方形,位于陵丘前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内城是方形,并把陵丘围在里面。最大的改变是将唐宋以来帝后不同陵之制,改为帝后合葬。明陵在陵制上的这些改革,有些为清陵所继承。
  1956年,考古人员开始对定陵地宫进行发掘。他们根据宝城东南侧外墙皮的几层砌砖塌陷这个线索,先后发现了通向明楼后面的砖隧道和通向“金刚墙”的石隧道。1957年5月,在石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高8.8米的“金刚墙”。墙的中央有一人字形门,这就是“金刚门”。把“金刚门”的封砖取掉,即可进入地宫隧道券内。隧道券就是地宫外面的第一室,它紧接地下宫殿的第一重石门。打开这重石门便是定陵地宫了。
  地宫的建筑分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宇。前殿是一个长方形的券室,地面用金砖铺砌。中殿陈设有三个宝座,都是用汉白玉雕成。中殿两侧有左右配殿,是安放皇后棺的地方。后殿是地下宫殿最大的一个殿宇,高9.5米,宽9.1米,长30.1米,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的棺就存放在这里。

附件附件:

下载次数:150
文件类型:image/pjpeg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06-10-7 16:43:11
描述:



gototop
 

在古代中国,依制没有皇帝亲自为自己相度陵址的。但是定陵的陵址就是万历皇帝自己选定的。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址,他相中了盆地西缘的一处台地,确定了建陵规制。翌年动工,历时三年,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费银八百余万两。陵成之时,大学士申时行等具题文恭贺:“匪惟壮丽恢宏,永保亿年之固,抑且单厚多益,式增万寿之长。”
  在现代人看来,这一切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富力强的皇帝亲自给自己选择墓地,坟墓修好后,朝臣都来恭贺,恭贺皇上这么年轻就已经掘好了自己的坟墓,还说这可以“增万寿之长”,皇上听了居然还很高兴!离死亡的日子还有三十四年,未壮而卜葬,真无法理解万历皇帝怎么如此侈心于地下!
  定陵竣工的那一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当代学者黄仁宇写了一本书,名叫《万历十五年》。在这本书的结尾,他写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儒家对这个中央帝国的文化设计,从此步入失败的记录。(完)

附件附件:

下载次数:133
文件类型:image/pjpeg
文件大小:
上传时间:2006-10-7 16:44:20
描述:



gototop
 
123456   6  /  6  页   跳转
页面顶部
Powered by Discuz!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