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台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社会,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从对星辰出没、日月运行的观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这些需要密切相关的年、月、日等时间长度的概念,进而产生了初始的历法系统。由于占卜活动的需要,人们对天象变化,尤其是异常天象的出现,极为关注,这也刺激了人们对天象观测的重视,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天象记录的传统。
据传说,在颛顼帝时代,已设立“火正”专司对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进行观测,以黄昏时分大火星正好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时,作为一年的开始,亦即这一年春天的来临。由此不难推得一年的长度。这是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早期形态。据研究,这大约是公元前2400年的事。
又据《尚书·尧典》记载,在尧帝时,即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为一年四季的标准。据推算,这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实际天象。
由上述记载,我们还可以推知,当时已有原始圭表的出现,也就是说,其时已应用了测量时间的器具。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原始起点,即已确定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观测天象、编算历法和设计制造中国特有的天文仪器。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经历了发生、发展、完善、没落,最终融入近现代天文学的漫长演变过程。而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位于今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元司天台(清改名观象台)遗址,则正好经历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从巅峰到没落到融入近现代天文学的过程,既代表了东方文明昔日的辉煌,也记录了中西文化交融汇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