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宽带和电脑的普及,很多有2台以上电脑的家庭和小公司都想自己组建局域网并共享宽带接入。然而,很多对网络不甚了解的用户,在选用连接设备时往往闹出笑话。比如经常在论坛中有人发贴问:“我要组网,用路由器是不是比交换机好”,“想要无主机共享ADSL,用HUB行吗”之类明显概念错误的问题。所以,简单了解一下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还是很必要的。
注:如果觉得第一部分长篇大论没耐心看,可以先看第二部分(形象比喻)。
第一部分:要想真正理解网络设备的功能,还得先了解一下OSI参考模型。这个模型是用于帮助不同厂家创建可与对方进行协同工作的网络设备和软件等等,最大的特点是分层,但是它仍然只是个逻辑参考模型而非物理模型。
OSI参考模型分为7层2组,最高3层定义了端用户如何进行互相通信;底部4层定义了数据是如何端到端的传输。
整个参考模型由高到低分为:
7.应用层(Application):提供用户接口,用来提供文件,打印,数据库,和其他应用程序等服务。
6.表示层(Presentation):表述数据;对数据的操作诸如加密,压缩和翻译等等。
5.会话层(Session):建立会话,分隔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
4.传输层(Transport):提供可靠(TCP)和不可靠(UDP)的数据投递,即提供端口到端口的连接;在错误数据重新传输前对其进行更正。
3.网络层(Network):提供逻辑地址,用于routers的路径选择,即路由(routing)。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把字节性质的包组成帧;根据MAC地址提供对传输介质的访问;实行错误检测,但是不实行错误更正。
[帧:第二层的数据单元,而且只在第二层中才有意义。]
1.物理层(Physical):在设备之间传输比特(bit);定义电压,线速,针脚等物理规范,定义了物理拓扑结构。
最高3层(5~7层),也称之为上层(upper layer),主要是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它们不关心网络的具体情况,这些工作是由下4层(1~4层)来完成,绝大多数网络设备都是工作在下4层。
下面我们来看看常见的网络设备都是做什么用的:
1. 集线器(HUB)
顾名思义,集线器就是将网线集中到一起的机器,也就是多台主机和设备的连接器。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同步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所以它属于中继器的一种。区别仅在于集线器能提供更多的连接端口,而中继器只是一个1对1的专门延长传输距离的连接器。
集线器的特点:
a. 集线器在OSI模型中属于第一层物理层设备,从OSI模型可以看出它只是对数据的传输起到同步、放大和整形的作用,对数据传输中的短帧、碎片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b. 所有端口都是共享一条带宽,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二个端口传送数据,其他端口只能等待,所以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传输效率低。如果是个8口的HUB,那么每个端口得到的带宽就只有1/8的总带宽了。现在市场上的HUB多为10/100Mbps带宽自适应型。
c. 而且集线器是一种广播工作模式,也就是说集线器的某个端口工作的时候,其他所有端口都能够收听到信息,容易产生广播风暴。另外安全性差,所有的网卡都能接收到所发数据,只是非目的地网卡自动丢弃了这个不是发给它的信息包。
[广播风暴: 当网卡或网络设备损坏后,会不停地发送广播包,从而导致广播风暴,使网络通信陷于瘫痪。]
集线器多用于小型局域网组网,不过随着交换机的整体价格下调,集线器的性价比明显偏低,处于淘汰的边缘了。目前主流集线器主要有8口、16口和24口等大类,但也有少数品牌提供非标准端口数,如4口和12口的,2~3台电脑的家庭用个4口的10/100Mbps自适应的集线器就可以了。有的HUB会有一个UPLink端口,它是专门用来连接其他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的。其他还有模块化、可堆叠等概念属于高端专业领域,本文不涉及。